华元一六九零年八月中旬,北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折彦冲因病隐居,杨应麒重新执政!
听到这个消息,东海商圈的商人们首先额手称庆,前线的上将王彦、赵立亦为之心安,地方上也有些人对此微感诧异、不满,但暂时也还没有过激的表现。大汉政局潜流暗涌,表面上却是一片祥和。杨应麒答应欧阳适,等杨朴接任宰相之后马上促使他逐步归还建都借款,而欧阳适则答应杨应麒在人事任命的审议、封驳上不会卡他,两人达成秘密协议后,其它各派势力如韩昉刘萼之辈便完全被压制住不能动弹。
与此同时,汉宋之间也开始由全面战争转为局部摩擦。萧铁奴在西边虽然进军不顺,但军队在吴氏兄弟的反击中并没有造成多少损失,西北方面汉军的军事实力依然占据优势,萧、种既主动退兵,吴氏兄弟亦不敢贸然反攻。山东方面,张俊攻不下徐州,河南方面,岳飞部逡巡于黄河沿岸。
杨应麒执政后的一个多月里,大汉的政局都没有产生多少变化,一切似乎都维持旧貌,直到十月中旬,新任宰相杨朴到达京城,北朝内外才开始发生巨变,并因此而影响到整个华夏大地。
首先变动的是人事。杨应麒在杨朴到京当日,便撤换了同签书枢密院事,卢彦伦致仕,马扩接任。第二天,风尘未洗的杨朴在相府召开会议,正式从陈显手里接过担子,重新调整相府成员,保留陈正汇、张浩、韩昉三人,刘萼致仕,由原京师府尹卢克忠入值相府,接管刑部。陈显告老,其子陈鲁升任商部尚书。大汉中枢由杨应麒、杨朴、欧阳适三人执掌军、政、议的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跟着产生变化的是外交。杨应麒上任伊始便高唱议和,并迅速派遣使者前往建康,他的这个行动得到了东海商圈以及山东士林的大力支持,赵构和秦桧对此也充满了期待,一闻此讯,即戒边将谨慎从事,不得再妄开战端。
但这一年最后一个月里,当北朝的使者到达建康时赵构和秦桧才知道杨应麒抛过来的这个写着和平的馒头绝不好啃!此和约的内容,主要有三条:
第一,恢复岁供,数如前例,并补上汉宋战争期间南朝所“拖欠”的两年岁币。
第二,徐州归汉,宋军撤出开封府,以汴梁为共管之城,作南北通商之用。
第三,惩治射伤皇帝之将领,交出耶律余睹,搜寻失踪了的大汉皇子折允文。
这一次大战本是南朝获胜,但杨应麒提出来的这个条款却没有半分“求和”的味道,而全是“逼和”的气势!第一个条款也就罢了,但如今宋军气势如虹,这第二条、第三条赵构和秦桧如何敢答应?
就在建康朝廷议论未休之时,长江口忽然又出现了汉军水师的帆影,淮北也再次出现敌踪,大家这才发现北朝的军事布局原来变化得比外交行动还要快!大汉枢密院的帅令,比倡和之议更早到达边疆诸将的手中。在给西北、中原的命令中杨应麒要求他们积极防守,而给淮北、东海的命令却是步步紧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