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鼎和权贵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预感,这十五天的商谈可能不会有结果,但假如没有结果,那预示着宝鼎以自己的隐退换来的暂时缓解风暴爆发的机会就这样错失了。接下来,中山大战结束后,公子扶苏和老秦人再度建功,然后一场更大的风暴必将席卷咸阳,而这一次处在不利位置上的是这些豪门贵族。
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宝鼎就再也没有能力拯救危局了,所以当务之急,是先赋予宝鼎更大的实力,让他还能再一次创造机会拯救咸阳危局,以便给朝堂各方赢得更多的斗争时间。
宝鼎已经向各方说出了自己隐退的真实意图,那就是获得国策变革的主导权,由他来掌控国策变革的方向。
大臣们可以联名举荐,但秦王政是否答应?在什么条件下,秦王政才会答应?无疑,豪门贵族们必须拿出实质上的妥协举措,以换来秦王政的妥协。
这一天,驷车庶长公子豹召集公子成、公子庄、昌平君、昌文君、隗藏、魏起、王贲、司马锌、公孙豹等宗室、楚系和老秦人一起商议,到底做出什么样的妥协才能赢得更大利益,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最终,大家一致决定在分封王子上取得共识。如果在此策上达成共识,那么秦王政和咸阳宫就可以用律法的形式将“削藩”确定下来,这样就可以确保未来的帝国始终坚持中央集权制,坚持郡县制,而中央领导下的封国和郡县并行制不过是一个过渡政策,郡国制实际上不影响中央集权。
为什么在这个最重要的基础国策上可以形成共识?
秦王政能活多少年?秦王政死了,下一任君王是否还坚持“削藩”之策?未来的贵族官僚是否坚持“削藩”之策?这一策略的利益体现在未来,现在对各方来说都没有直接损害,而未来谁也无法预测,所以这一最重要的策略反而最容易达成共识。
贵族们从利益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但秦王政不这么想,宝鼎也不这么想。这是基础国策,国策变革的全部内容就是以此为基础,一旦这个基础国策得到所有人的认同,那么未来的帝国完全可以用各方面的制度来确保这个基础国策始终如一的得到坚持。
与此同时,御史大夫冯劫也召集蒙武、蒙嘉、冯去疾、李斯等人商议同一个问题,不出意外,他们选择的也是在基础国策上做出让步,同意在统一之后分封王子,实行中央领导下的郡国制,以这样一个过渡政策实现帝国的稳定,夯实在大一统背景下的中央集权制的基础,继而稳步过渡到中央集权制。
不过,建藩容易削藩难,“削藩”必须在同一时间以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确保后来的君王和中枢在削藩的时候拥有律法的权威,从而减小削藩的难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