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臣等明白了。”
既然王上心意已决,那就如此推行,只是诸臣心中都不由暗中计量,心想王上对这二人,还是相当信任的。
等到码头之上,顿时,黑压压的数万人,一起跪拜:“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声传来,人人都惊,个个面面相觑,杨宣凝也眉宇一凝,显是有些意外,这花样,不知道是虞世基还是裴矩搞出来地。
如果是虞世基搞出来的,还是让他日后去翰林院当个清闲官吧,不适宜当中书舍人,原因很简单,中书舍人参与皇帝机密,要谨慎甚微,厚重淳朴,如此喧哗取宠,实是不宜。
翰林自唐时而建,专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虽然日后演变成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专掌内命,参与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事实上取代了中书舍人的职权,到了明时,更是实权相当于宰相,非翰林不入阁成为定例。
但是,杨宣凝却没有准备这样,在他看来,搞文学的,就应该有搞文学的样子,文学家入阁为相,实是不利国政。
因此,心目中准备建地翰林院,就是首席翰林学士还是为承旨郎,正四品,属官也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但是主职,只允许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
诸人当然不知道这一念之间,就决定了一个人地命运,当下就随着杨宣凝踏步而出,直上码头,杨宣凝笑吟吟,果然第一首位,就跪拜着虞世基和裴矩。
“二位卿家,献城有功,快快请起。”杨宣凝连忙上前,亲手扶起二人。
一举动,顿时使后面降官,人人心安,看来新主子,不会薄待于他们了。
“谢王上。”二人都起身,四眸相对,杨宣凝对着邪王不由一笑。
起身上御车,然后就在大队禁军的保护下,开向江都皇宫,杨宣凝端坐于车中,心静神安,凝然不动,只让沿途街道万岁之声入耳。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城中南北十一里,东西七里,周四十里。杨宣凝第一次降临此世,就在这方圆八十里许的城内渡过,旧地重游,人事全非,岂能无感。
只是此时,杨宣凝久受王威,自然深沉厚重,这些感情不露于外。
其实,这时,由于没有经过落入李子通之手,来回争夺的情况,江都基本上没有受到战火,城中十数万人,繁荣还旧。
穿过如意和小虹两道大桥,两岸风光旖旎,长堤柳丝低垂,芳草茵茵。再远处是与旧城河平衡地另一道大河汶河,沿汶河向东而的大南门街,就是扬州最兴旺繁盛。商铺集中的主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