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听叶枫接着道:
“庄子说过: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生死就如同太极阴阳一般,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而生与死之间的转换,就像是白天和黑夜一样,是一个有定数、有命数、又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其实生死只是人的不同的状态而已。但是人,其实不只是人,包括修道者不也是“生则喜,死则忧。”修道者追求长生的不就是“忧死”吗,在这一点上修道者和人又有什么区别。
“那么人们忧的是“死亡”本身吗?
“庄子又说: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人们不是害怕死亡本身,而是害怕失去。因为我们通常都会将忧愁、喜悦等情感,寄托在一些外物之上,可能是财富地位,对于修仙者而言可能是不死不灭的肉身、长生的功法等等,我们害怕失去这些外物,失去能牵引自己情绪的东西,因此才会贪生厌死。
“与其我们贪生怕死,炼丹修仙,为什么不能顺应大道的规则,安然的去接受它们呢?生是苦中作乐,死是乐极生悲,我们并不是因为永生不死,从而实现超脱,而是因为能够看透生死,所以才能实现超脱,这个就是“向死而生”。这个才是圣人的境界。所以圣人一直都在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成圣呢?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知天命,什么是天命?就是规则,生不足以喜,死不足以悲,这个就是天命,大多数人在弥留之际,都会产生很强的求生意念,或许是不甘,或许是遗憾,之所以会这样,不是因为怕离去,而是怕失去,怕失去亲人,怕失去财富,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了外物之上,但只有真正看透死亡后,我们才知道生就是另一种死,死就是另一种生,所以在庄子看来,只有在看透死亡之后的生,这才是真正的生,真正的向死而生。
“生与死之间的区别,就像是现实与梦境的一样,其实我们并不知道现在是现实还是梦境,同样也不知道现在是生还是死,我们熟知的生死,只是我们所创造的概念,谁又知道死是不是真的生呢?那么与其这样不如顺其自然就行了
“所以,我想那位传说中的“阳明先生”应该是已经达到了真正的圣贤的境界,那是现在的我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叶枫顿了一下,不得不说,这一次他真的没有自谦,洪荒仙域的阳明先生,很明显是“天”那个家伙为了图省事,从现世直接复制了一个进来,甚至连名字都不改。关于儒释道三家的理解,叶枫虽然是爬到了和真实的王阳明同一层次的对立面。但是叶枫还是稍逊一筹,这个也是实话实说。但也正因如此,所以叶枫才能明白“阳明先生”不愿修行的原因。
于是叶枫道:“阳明先生之所以不愿意走修行之路,一方面是他真正看透了生死,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一旦移植了灵根,他就会成为天帝,天地边会直接认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