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也没做什么,运气好打几战,训练一些部队和手下,经营一点产业支援前线,然后根据历史的走向,给予一点预见性的指点,时不时打点预防针,就变成当世难得的名将了。
事后才明了,这还是朝廷告喻书吹捧的功效,后来游击军地那一小队人马冒险越境送信送过去,因为情势变化道途断绝一时也无法归建,干脆就被留在河北那里当革命火种了,不免将在关中征战来历和经过先卖现用,颇得重用,当然为了自抬身价一点小小的私心,顺便以讹传讹将始创者,不遗余力说地天上底下的母牛乱飞,这也来的太容易了。
不过俺哪个感动啊,老大远的河北,居然也有这么一个留心俺事迹的“凉粉”。虽然只是凭借一些消息和只言片语,但显然对这方面满用心的去研究。
“就食于敌,就兵于敌境,此乃兵法之上乘”
“只用少许偏师,再发动乡民策应掩护,就可以将偌大的贼军牵走奔战,更将治下搅的烂不堪”:如此纭纭。
说到激昂处,苍白如玉的面上更显出一丝佗红,显然专门地用心研究过关中得到的消息。
我却已经苦笑起来,道理他说的不错,但还是有些过于理想化了,我并不是不想加大对关中战场的投入,而是目前的输送能力已经到了极限,
这游击战的精髓,就在于不停的运动战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只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游击战也不可能避免的,只不过把部分损失转嫁分摊到了地方百姓身上,几番拉锯攻战下来,许多地方不可避免的焦土一片,根本没有办法获得补给,所谓的前线地区,兵火连绵,青壮多被征用去协军,也不用指望能有多少收成,甚至为了过冬,还协助百姓抢收秋粮.
我现在以成都一府之力,同时供应三州四路人马战事需已经相当的吃紧了,除了梁州大散关还好一些,尚有汉中平原这个粮仓之地为依托,其他几路想长期坚持攻势,几乎都离不开后方的供给,而游击军的供给,还考虑大老远多次转运后,再输送到敌境内的风险和损耗。特别为了让关中那些民军、义勇的头目“安心报国.勇猛杀敌”,他们的家眷亲族多被特地迁移到后方专门安置,供给用度也是一大开支。
蜀道难,难上青天也不是说笑的,特别是利州广元到剑阁这一段的栈道,从七盘关,经龙门阁、朝天关、飞仙关、石柜阁、嘉陵驿、橘泊渡、霞荫关、北卫岭,入剑门关栈道,多空驾于高峡深谷间,上仰山战如壁危,下俯水奔流激涌,许多地方完全是在无法落脚的悬崖陡壁上,用悬吊法强行凿孔,**横木石条,再铺板出来的路段,时称“勾山带河、连云做栈,连横六百里”,这种号称泥丸可塞的险地形,固然贼军不容易攻进来,但同样也制约了对前方的运输能力。由于战事激烈加大供应,长时间高强度的输送负载,一些年久失修的路段,已经出崩现毁塌方和人畜伤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