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问题,历朝历代都有,历经数千年而无法根除。
两汉的时候,朝廷采取限制、镇压和遣返,控制与安抚,主要把流民安排入籍在其他比较安稳的地方,或者修建城池设立郡县安置流民。
不过这种做法是针对大规模的流民,大多数是遣返,结果是大量的流民在回乡的路上就死亡了,那些被安排入籍其他地方的人很多都沦为了奴婢,更多的是参加农民起义造反了。
隋唐时期,帝王比较开明一些,采取了一些急救措施,比如开仓放粮,废除暴敛法令,减轻租赋,从而来挽救统治危机,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来看,收效甚微,流亡现象依然屡有发生。
宋朝时,将大量流民招安为官军,结果造成“冗兵”现象。
而到了大明朝中期,以严厉户籍管理、疏散和镇压对待流民,特别是荆襄流民起义,就是因为官军杀戮过重,导致流民直接造反了。
其实产生流民的原因,无非是天灾和**两种,如果两者叠加,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了,那便一定会造成“赤地千里,流民百万,盗贼蜂起”的惨烈局面,动摇国家的统治基础。
比如明朝末期崇祯年间,就是两者叠加的后果,大明也因此完蛋了,当然了明朝灭亡的原因不仅仅是这些。
可是现在涌入京师的这些人,可不是什么流民难民,而是大明王朝天下各地的匠人。
他们是在绝望的生活中看到了一丝希望,所以才会自发地组队来到京师前往西山,试图朝圣!
所以,李弘壁自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冻死饿死。
在户部尚书夏原吉的配合之下,朝廷在西山开设了一个个粥厂,至少确保这些匠人可以糊口。
大明建国初期,太祖朱元璋在各地设有养济院收容灾民,养济孤贫残疾无依者,又设立义塚,掩埋遗尸骨骸。
到了永乐年间,太宗朱棣又在各地设立饭堂赈济流民,在京师还设立蜡烛、播竿二寺收容灾民。明朝中期以后,大明更是遍立粥厂,赈济灾民。
设立粥厂本来是为了体现仁政,不过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国库困难,连当兵的都好几个月甚至是几年都没发军饷,对于流民,更是无力赈恤。各地的官员和富户大多又冷血,出来施粥的人太少了,导致各地流民饿殍遍野,众多妇女孩童被拐卖,更多的地方,连白花花的大姑娘白送都不要,给不起饭吃。
这样的王朝,岂会不崩塌呢?
夏原吉陪同李弘壁巡视粥厂,确认这些涌入京师的匠人都可以糊口。
可是夏原吉也提出了质疑,道:“肃王殿下,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啊!”
“自从流民不断涌入京城后,京城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很多商户米铺集体抬高了米价,趁机博取暴利,原本一石米要五两的银子,现在一石却要八两的银子,简直上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