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这层心学外衣,解缙在这之后可以堂而皇之地推行科学思想,程朱门徒只能与其辩论观点,而不能抨击它的儒学身份,这便足矣。
同样都是儒学门派,不过是谁占主导地位罢了。
当年程朱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正是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而今有李弘壁存在,就算永乐皇帝为了稳固统治不会废黜程朱,但是也会给科学发展空间。
至于科学是不是心学?
嗯,李弘壁在里面加了点东西,去芜存菁后的成果。
此刻场中,刘季篪、黄淮、胡广等人早已经是面色大变,略显慌张地同解缙辩论了起来,似乎阻止他继续宣扬心学教义。
刘季篪抓住解缙言语之中的疏漏,有力抨击道:“解缙,格物致知乃是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真正的圣人之道,你竟然不认同?”
这个问题是一个陷阱,刘季篪故意挖好了坑让解缙往里面跳。
当着天下儒生的面儿,竟然敢说出不认同“格物致知”这一儒学基本纲领,那可真是自己寻死了。
解缙闻言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不认同,我曾根据朱夫子所说,认真格物,却也没格出个所以然来,所以我不认同朱夫子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没有上当!
刘季篪闻言心中一凛,颇为有些失望。
这个解缙,比之昔年同窗之时还要精明难缠,转口便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并未中自己的言语陷阱。
“格,至也。物,犹事也。”
“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裏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之而至其极也。”
刘季篪不愧是程朱大儒,士绅领袖,引经据典张口就来的本事,算是彻底拉满了技能点,引得程朱门徒纷纷叫好。
格物致知,通过观察事物,却研究万物之理,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错就错在这句话太空泛了,属于人尽皆知的大道理,造成现实当中很少有人会去主动践行。
解缙格实物,没有任何收获,这也很正常,其余人等,更是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从未按照朱夫子的理论去实践。
自程朱昌盛开始,天下读书人大多成了功名利禄之徒,有那个闲暇时间,还不如多背几篇经义文章,为科举大考做足准备,何人会傻乎乎地对着竹子格个几天几夜?
低头去做,便会发现问题,但程朱儒生从未低头。
“解缙完完全全按照朱夫子理论去格过竹子,不知刘公可曾有过类似经历?格过万物?”
“未曾!”
“刘公不曾按照朱夫子所说格物致知,那如何做到正心诚意,如何做到修身齐家,如何做到治国平天下?”
面对解缙的步步紧逼,刘季篪再次陷入了沉默。
他的确没有格过万物,毕竟正常人都不会对着一些寻常可见的东西观察个几天几夜,但诚如解缙所说,连前两目都未曾做好,他有什么资格自称做好了后六目?
“程朱教人格物而后致知,以寻求圣人之道,毕竟程朱讲圣人之道就在自然之理当中,通过格物之道便可参悟,那么刘公未曾格物,如何致知?如何参悟圣人之道?”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
谁都没有想到,解缙这位科学魁首,竟然动用程朱言论,将刘季篪这位程朱大儒驳得无言以对。
但偏偏还真不是刘季篪太弱了,换个人上去只怕比他还要不堪。
那么,就只能证明,程朱……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