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廷推,乃是启国廷议的延伸,原先赵睿尚在时,临安朝廷便经常举行廷推,六部尚书,以及各部侍郎,督察院左右监察御史,以及大理寺卿此类朝中重臣参与。
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往的廷推,都是这些重臣给出意见,然后由皇帝陛下一言而决,这一次廷推,朝中没有了可以做主的皇帝。
因此,最终就要由代行君权的四位辅臣,最后去拿主意。
于是在七月初的这场大朝会上,各部堂官尚书,纷纷开始推举入政事堂的人选,整个崇政殿里沸沸扬扬,最终声音平息下来之后,两个名字出现在四位辅臣,皇帝陛下以及太后娘娘眼前。
陈廷玉,李伏。
萧太后对于这两个名字并不例外,她颇有些忧虑的看了一眼赵显,眉头微皱。
自从上次登基大典之上,她与赵显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冲突之后,这位太后娘娘便一直惴惴不安,前些日子他把在吏部做侍郎的族叔萧安民请进宫里商议,萧安民一句话便让太后娘娘如坠冰窖。
“肃王殿下当时只是求您一个态度,您当时便是让肃王殿下上去加冠,他也绝不会上去,可您偏偏言辞激烈的拒绝了他,这就与肃王殿下他离心离德了。”
萧安民如是说。
他同样在宦海沉浮了数十年,若不是赵睿早年有意打压后族,萧安民也不会止步于一府知府,如今他位列礼部右侍郎,倒也算是不高不低,恰如其分。
想到这里,萧太后把目光放在赵显身上,开口说道:“七郎,政事堂宰辅之位非同小可,早年都是由先帝独断,此次廷推的结果已经出来了,你身为辅臣之一,依你看来,这二人谁入政事堂比较合适?”
她这是在向赵显表露善意,想要略微缓和一下两个人之间的冲突。
赵显先是看了一眼身旁的王象,见王象对自己点头之后,赵显才迈步上前,对着珠帘拱手:“回禀太后娘娘,此次廷推乃是推举政事堂的宰辅,还是先听一听两位政事堂辅臣的意见吧。”
说罢,他看向陈静之。
陈静之面无表情,出班奏道:“太后娘娘,陛下,户部尚书陈廷玉主掌大启户部十余年,劳苦功高不说,而且能力卓著,对于朝堂上下也了若指掌,依老臣看来,陈尚书登堂,乃是众望所归。”
中书令杨吉寸步不让,同样上前一步,对着龙椅躬身:“启奏太后娘娘,陛下,督察御使李伏,自入仕以来便在督察院担任御使,至今已近三十年,三十年来李大人察查百官,不知道将多少贪官污吏绳之以法,若李大人能够登堂成为宰辅,则我大启朝堂必将上下清明,吏治革新!”
萧太后对这种局面早有心理准备,所以并不感到意外,她转眼看向赵显,面带微笑:“两位宰辅各执一词,这事情还是要落到七郎还有大都统的身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