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基金会专门请来了十年前的化学奖得主来颁奖,这也显得颇具意义,代表着科学的传递。虽然这位亨特教授同样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但跟现年已经七十二岁的老化学家比起来,他同样年轻了一个时代。
掌声也更为热烈了。
其实不管沃尔夫奖也好,又或者诺贝尔奖也罢,科学技术方面的奖项很多时候都比文学艺术方面的奖项更有说服力。毕竟就文学艺术作品而言,每个人的审美都不太一样,而且入门简单,认字就能读书,有眼就能看画,所以哪怕是大家的作品,也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胃口,甚至会被批判。
这大概也是诺贝尔文学奖总有些作家每年看似都有极高的获奖呼声,但却一生都跟这种顶级奖项无缘,这也直接导致该类奖项被作家的拥趸鄙视甚至传出各种黑幕论。
但自然科学跟技术方面的奖项就不一样了,起码入门很难。尤其是现代,当各种学科细分之后,普通人甚至光看获奖介绍都弄不明白这些科学家研究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又获得了怎样的成功,这样评价起来自然少了底气。而且即便这类奖项真有黑幕,起码也不可能真颁发给对科学没半点推进作用的科学家,多少得有点让人信服的颁奖理由。
更别提这次颁奖典礼许多人都是为了宁为而来的,比如燕北大学数院的同学们。指望这些人对文艺方面的东西多感兴趣,那绝对要让人失望。相对而言,对于化学的研究跟对他们的胃口。毕竟化学也是数学为基础的相关学科。
亨特教授走上了主席台,开始发表获奖感言。感言中规中矩,没什么好说的,几乎感谢了所有他能想到能感谢的人。甚至包括他的助理。当然这位教授的话语其实很风趣的,起码洋洋洒洒说了十来分钟,并不会让人觉得烦闷。
接下来又是乐团表演时间。
这次华夏交响乐团演奏了一曲曾经霸占了暑期数年之久的某老牌电视连续剧主题曲《云宫迅音》,既诠释了经典永不过时,更是直接唤醒了现场无数人儿时的回忆,澎湃的音乐声,更是再次将现场气氛又推向另一个**。
当演奏完成之后,沃尔夫基金会主席丹·谢赫特曼也再次走上了主席台。
“自从人工智能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数十年间,无数科学家都对这一技术极为痴迷,他们毕其一生,去研究其中的规律,并希望能让机器诞生出类似于人类的智慧。但不幸运的是,这个方向是如此艰辛,甚至许多人认为这项研究本就是上帝的领域,凡人不可触碰。”
“于是虽然我们有了一个目标,但在这个方向上却一直是如同蛮荒时代一般求索。我们开发了神经网络技术,研究出了诸如模拟退火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遗传算法、蚁群优化算法,等等,试图通过模仿自然来让机器跟网络拥有一定的初等智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