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的十月一日;在远近交替的鸡鸣声中,晨光透过山林照向村落;挨家挨户的大门陆续打开,乡里乡亲互相问早。所有人都为国庆节的到来怀揣喜悦,因为这是他们除了过年少有的一天假期;以至于有些人早在前一天就有了国庆该做什么的打算。有的准备带上一家老小去看镇上的国庆欢庆会;有的会上门拜访一下许久未见岳父岳母;有的则是四个四个凑上一桌打起牌来。别看村子不大;真要一下子热闹起来,也是人声鼎沸。
当然在这么热闹的气氛下,我家自然也不为例外;或可以说是双喜临门。不单是因为国庆节;还有父母筹划已久的饭店也选好这天开张,一个说是蹭蹭喜气;还有一个是近期只有今天大部分亲朋好友才有时间聚聚。随着阳光的愈烈;来访的亲朋好友也不间断的增涨。母亲负责迎宾,父亲则抱着一大捆足以挡着他上半身的鞭炮;跟着后面叔叔手中的两箱烟花。虽有新店开张鞭炮烟花齐放图个开业大吉的说法。可也有另外一层意思;记得在我年幼时母亲跟我说过,父亲打小就很喜欢烟花和鞭炮;因而在他小时候听说哪里办个喜事要放烟花或鞭炮,就算离着村子比较远;也会拉着奶奶跑去看看。一直到我记事起他都没有改变过,就算家里在怎么穷;过年那会儿也要端着几箱烟花几柄鞭炮回来。嘿!不为什么就为了儿时的梦想。
鞭炮在店门口的石子黄泥路上有如蛇头吃蛇尾一样盘开;巨大的一圈椭圆,所以讲这是梦想加剧的作用。烟花也拿出一箱打开了包装盒拉出引线;剩下一盒留着晚上准备散席的时候放,既漂亮也能让大家有个回家落个满足。一切准备工作到位下;父亲和叔叔并未急着点燃引线,时不时张望着一个方向。在我们农村有个说法,烟花鞭炮这种烘托气氛的东西;一般都需等到头等贵宾临门时才会放的。即表明了尊重也提醒所有人要准备七八个拼一桌准备上菜了。不知多少时;在父亲略微带有抱怨的喃喃自语中,终于有一小伙看上去比较年长的人有说有笑慢悠悠的走了过来。“友倪;来嘞!烟花点着来。”父亲朝着等的有些失神的叔叔大喊,自己手上也没闲着。
在烟花和鞭炮互相加持的响声中;不论是年长贵宾还是在饭店里里外外的人群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抓去了目光。小孩们手舞足蹈同爆炸声一同咆哮;稍微年长一些的孩童双手护着耳朵缩在后面观望。漫长的一阵洪烈声停止后;长辈们迈着小而结实的步伐终于来到饭店门前,父亲和母亲笑眯眯的迎上去打趣着:“伯(读bai)!腉(读nai)!舅舅!小姨!你们好算来了;我和松亮讲着要包三轮去接你们嘞。”这是母亲家中对自己父母不同于他家的称呼;从我记事起,周围的乡亲也都用方言喊“爹”和“妈”的;只有母亲家里会喊父母“伯”和“腉”。讲其原因,我究竟是不知道。周围一众人笑呵的。“不要紧等的,你们先吃酒;我们几个老的路上敲敲天。”别看我外公身子骨显得有些瘦弱;他的声音却显得底气十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