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道超级难题,拆解成若干个普通问题,分而攻之。
但她很快发现,做不到。
题面无法浓缩,无法拆解。
这道题看似有很多冗余的描述,但在真正核心的地方,一个字也抽不掉,根本没法简化成简单问题。
是理解,这道题考验的就是理解。
当一篇陌生的突破性论文摆在你面前。
你能否理解,要用多久时间能理解。
换言之,这道题根本就是现场学习,考的是学习能力。
给你一套新的理论知识,现场学会,现场解题。
想到了这一步,林逾静的笔停了。
与李峥一样,她似乎也回到了原点。
那是小学二年级时,第一次看到高中函数时的手足无措。
那是初中一年级时,第一次知道薛定谔方程时的叹为观止。
那是高一暑假,第一次阅读诺贝尔物理学奖论文时的惊为天人。
这个瞬间,她收起了自己的傲慢。
回归了最初的那个,渴求知识的女孩。
……
大约半个多小时后,史洋才终于开始读这道题。
与前两位不同,他的内心出奇地纯粹,只有几个字——
出题的,我艹尼玛!
毫无疑问,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心声,无论男女。
考场内,看着面色如过山车般不断切换的考生们,三位监考老师也是十分理解。
他们也是看过卷子的,自然知道题目的难度。
大年,撞难题,不是坏事。
这次复赛,必然会拉开很大的差距,尖子更尖,普通的更普通。
一位男老师轻笑道:“我大概能想到交卷时候的场景了。”
“2、7两道题,是真的难啊……”女老师叹道,“第二题是计算量大,光算出来就要20分钟,第七题是光看完就得20分钟,还很难看懂……”
“第二题确实有些无趣了。”低配版孙秀斌老师摇了摇头,“怕大家分高,就硬增加计算量,出题人水平有限。”
“第七题就有水平了?”男老师也随之哼了一声,“考语文呢还是考物理呢?”
“就是,就是。”女老师跟着说道,“整整一页都是题面,太浪费时间了。”
“孙秀斌”却抬了抬眼镜,镇定自若道。
“我不这么认为。”
“第七题,是真正考验学习能力的题。”
“你们知道,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学习,很多情况下是没有教科书的。”
“那些最新发表的论文,最晦涩难懂的学术文章,就是你的教科书。”
“顶级的论文,通常都要几个人合作,一起啃上一个月,才能掌握一二。”
“这就是学习能力的欠缺,解题机器和学术强人的差距所在。”
“而这道题,考验的就是这个能力。”
“可以说,这个题面就是一个小论文,一段小学术成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