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叹道:“您说得很对,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只能被动承受地震的灾害。”
李谕小时候听过一个谣言,是说“李四光曾预言了四个大地震,前三个已经爆发,包括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第四个将会在哪里云云”。
但其实人家李四光晚年才开始搞地震研究,更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只是描述了一下地震带。
不知道这个谣言怎么就传出来了,而且传得几乎尽人皆知,挺奇怪的。
从传媒学的角度看,当时编这个谣言的人确实挺会编的。谣言嘛,编得看起来言之凿凿才能流传出去,加上李四光这样的大名,无疑是最好的催化剂,因为普通人很难考证李四光到底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
所以喽,这就是辟谣难的地方。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后来各国对新闻的管控,有一些也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万一有人控制了一定的传播媒介,不需要很大的媒介,然后发布谣言,就会传播很广。再想辟谣挽救,会花好几倍的成本。
关键很多人就是喜欢听谣言编出来的故事,非常难办。
竺可桢说:“死亡人数相近,这次日本关东大地震,与两百年前的山东地震规模看来差不多。”
听了他的话,李谕灵光一闪,对李四光说:“李博士,有没有兴趣建立一套地震等级的理论模型?”
“地震等级?”李四光问。
“就是对地震规模进行量化分析,”李谕说,“好处很多,可以指导救援工作,也能帮助地震研究。”
李四光很感兴趣,问道:“怎么进行量化?”
李谕把他们又拉回北大的办公室,在纸上画了起来:“比如在距离震中100km的地方,将地震仪的某个微小振幅定为基准。然后以实际振幅除以这个基准振幅,再用数学上的技巧,比如取对数,得到一个数字,就是较为准确的量化结果,即地震等级。”
这套模型,其实就是1935年时美国加州理工的里克特和古腾堡共同制定的里氏震级。
原理一点不复杂。
按照这套模型,基准的振幅为1微米,也就是10的-6次方米。
要是振幅达到1m,用1m除以1微米,就是10的6次方;取对数,就是6,即6级地震。
同理,要是振幅10m,就是7级地震;
振幅100m,就是8级地震。
但这个办法有局限性,超过7级就不太准了。但它还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模型,即便后来有了很多替代模型,名字还是沿用下去了。
李谕穿越前,用得最广的是一个能量公式,确切讲是个经验公式(没有那么准确,毕竟人们对地震的很多东西研究得还不是很明白),但用得很广泛:
地震能量e=10^(4.8 1.5m)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