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乃是寒门士子的登天之阶,但是这条登天之阶并不是一条康庄大道,还是一条极为难走的崎岖小径。
因为这条路……太窄了。
且不说大周一年只取二三十个进士科的进士,即便算上明经科,以及其他常科,甚至把皇帝偶尔兴起亲自出题的制科都算上,每年朝廷取士,最多也就是一二百人而已。
这些人里,一般只有进士科出身的进士及第,才能顺理成章的往上攀爬,其余的士子能够补到空缺,就已经是上辈子积德了。
而大周的读书人又有多少呢?
如今大周的识字率,应该是在一成左右,当然,这些识字的人并不全部参与科考,可即便从中只取一成,按大周七百万户近四千万人口来算,走这条路的人也差不多有三四十万。
三四十万人,每年只取一百!
因此,长安城里每年都有不知道多少落第之人,城外的护城河里,每年同样有不少失意之人坠河而死。
因此,一些在大周这个“大朝廷”考不到功名的读书人,有时候就会去投靠各地的节度使,到那些节度使的“小朝廷”里做事,或者充当幕僚,或者充当文书,有些混的好的,还会被这些节度使安排在他们治下的州县为官。
就拿康东平来说,这位康大将军虽然是以军功起家,但是并不排斥读书人,反而极为重视读书人的作用,他先是让他弟弟康东来在长安城里招揽文官,同时在朔方,大肆招揽幕僚门客,至今朔方的节度使府上,已经有他的几十个幕僚以及上千门客。
毕竟节度使总揽地方军政,以及地方财权,朔方节度使下辖灵州,丰州,夏州三州,以三州之地,无论多少读书人,自然都养的起。
对于林昭来说,如果事先没有得到老皇帝的那个“好处”,这会儿他可能真的会有些心动,毕竟长安城里的这个进士功名,能不能考到,什么时候能考到,是一个极不保险的事情,相比于虚无缥缈的进士及第功名,一个地方军政财权一把抓的土皇帝亲自开口招揽,无疑也能算是一个前程。
纵观大周二百年,不知道多少文人墨客科考无门的时候,都是投奔在这些节度使或者各地藩王的府上存身,在他们府上干个几年十几年,让这些大人物写一封荐书给朝廷,多半也就能当官了。
但是林昭不一样。
他已经有了必中进士的“把握”,没有舍弃天底下最大的地主,反而去给一个小地主打工的道理。
面对康东平的招揽,林三郎咳嗽了一声,起身微微欠身道:“大将军,林昭年纪还小,而且刚进太学读书,怎么也要在太学读满三年,然后去礼部试一试才对。”
他面色严肃,低声道:“蒙大将军亲口相聘,若林昭弱冠之年仍旧取不中进士功名,一定厚颜投奔大将军府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