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阁”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第二十三章 贤君问计得良臣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场景,不用崔浩再介绍,拓跋嗣为之担忧起来。崔浩见自己的话得到君王的共鸣,知道自己的发言起了作用,又继续说:“现在我们居住在北方,中原一有变乱,我们起兵南下,依靠林区布防,漫山遍野,旌旗招展,让他们弄不清楚我们到底有多少人马,这是我们能威服百姓,镇慑中原及西方各国的道理。到来春新草生长,牛羊也开始产奶,那时以平城的存粮赈济灾民,兼以菜蔬果品,延续到秋粮丰熟,是不成问题的。”

拓跋嗣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一个可行而又便于实施的方案。水能载舟,一个君王担心的是老百姓的生存问题,所以,拓跋嗣还是担心地问:“据我所知,现在各仓库的存粮因为几个月来用以赈灾,都已经所剩不多了,如果明年秋天还是荒旱,那又咋办呢?”

崔浩说:“现在我们可将特别贫困的家庭迁徙到山东(太行山以东平原地区)安置,那些地方连年丰收,老百姓存粮甚多,足以让外来人口渡过饥荒,若明秋荒旱继续,到时再想办法。办法总是会有的,因时因势因地而宜。”

拓跋嗣极为赞赏崔浩的设计:“很好,我也是这个意思。”

于是,一声令下,全国发动大规模移民,将极贫弱的人口迁移到中原地区三州安置。明元帝亲临三州,劝农民种粮栽菜,自己也亲自下田与农民一道耕种,随行的警卫部队也一起下田劳作。皇帝的行动给全国极大的影响,各地农民纷纷抗旱保苗,见缝插针套种其他庄稼。经一春辛劳,来秋果然获得大丰收。

崔浩与拓跋嗣的这段对话,在历史上是很著名的。其影响只弱于诸葛孔明的《隆中对》。后来的历史学家据此认为这是崔浩保护中原汉人百姓的有力证据。

因为,事实上,只要一牵涉到与中原的对抗,崔浩总有理由将战争扼杀在萌芽状态。这不是他有意为之,毕竟他是一个生长在南方的汉族知识分子,这只能说是他的自觉行为。况且,他的家族亲人都在南方,不愿让他们忍受兵火之灾。月是故乡明,他不愿让故乡的明月蒙上战争的阴影。他的行为,还提不到刻意为之的高度。

比如:有一次,太史令苏坦启奏说:“昨晚,荧惑星行在匏瓜中时(一种天文现象),突然消亡,不知所终。这于星相法所说,表示这个地方是危亡的国家,先有童谣妖言,然后有祸害降临。我们国家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拓跋嗣急忙召集十余个有名的儒家先生,询问情况。崔浩说:“按《春秋左氏传》的说法,‘神降于莘’,以其至之日推知其物。庚午之夕,辛未之朝,天有阴云;荧惑之亡,就在这二日,庚之与午,皆主于秦,辛为西夷。这事应在西方诸国,也就是我们的敌国身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免费阅读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