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篇纪念外交胜利的新闻左边,也就是头版最左下角的八分之一版面,简单介绍了我国驻外各系统发回贺电、祝贺全国人民新春快乐,并在副标题上着重强调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前……”与使馆人员共度春节、联署祝贺的内容。
至于头版上方的主体空间,则是对半开的照片和文字报道版面。
照片的内容,正是14天前、美国新总统李根的继任典礼上,那张美联社记者拍的全景照。
因为取景的角度略微有些斜,与总统正脸有30°左右的夹角。所以远处的总统,位于画面的偏右上方。而近处被拍进去的几张观礼嘉宾圆桌,座位也是有些侧的。
照片底下的注释,就占了整整七行字。
“后排站立:美国总统,李根。”
“前排左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教授;”
“前排左二:基辛格夫人;”
“前排左三:顾骜;”
“前排右三(背对镜头者):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教授;”
“前排右二(背对镜头女):布热津斯基夫人;”
“前排右一:前顾问助理、奥尔布赖特副教授。”
照片右侧的文字报道,算是一篇人物事迹专访,只不过并没有真的采访顾骜,而是拿了他的历史成绩、调了档案、再问问学校和单位领导,拼凑出来的。
如果非要举个例子类比,大致相当于1963年《向某某同志学习》的报道生成过程差不多吧。
简单粗暴地说,顾骜这次要是在伊拉克牺牲了,那他的知名度配合这一波宣传,大致可以和那些前辈差不多。
但是他没死,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所以影响力还差一截,至少还没资格被人教版语文课本提到。
实事求是,如果只追求知名度的话,其实那年代最高级别的奖励,就是写进中小学语文课本。比《人人日报》和央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什么的都有用。
尤其那时候只有人教版,没有自选教材。进了课本的,就意味着全中国人人都要认识你,甚至强制性逼迫背诵,不背就会不及格,不背就会不毕业。哪怕几十年后,不管马风怎么折腾露脸,真的科学统计一下,知道他名字的人还是没有知道鲁迅的人多。
所以顾骜的出名之路,其实还任重而道远呢。他这辈子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活着的时候写上语文书。
至于比印在语文书上更快捷的办法,理论上也是有的,比如把头像印在钱上。但那都是针对已故古人的,对于想享受人生的人当然不用考虑了。
反正顾骜这辈子是要当消灭地球人实体货币的那个男人的,他死后的世界肯定没有纸币了,尘归尘土归土,何必纠结呢。
废话少说,反正这篇报道从他中学时候的优异表现开扒(不过隐去了为伟大工程做贡献的细节),后面又提到了他在《勿谓言之不预也》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前后的一些枝节(又省去阿尔巴尼亚出访辩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