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宜若有趣地发现到,怎么现在的戏曲很会推陈出新,一些新编的故事都特别有意义,虽然也知道故事就是故事,不是历史,可看了这样的故事,还真觉得历史上真的发生过这样的家庭伦理戏。
而且故事里讲的还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成长话题,谁都有从乖乖的童幼年期,到初长成的时期,那时候会特别反感大人的管束,自我虽然不确定,可是很会去否定这个世界。
有时候的否定还真的是独立思考的一部分,可是怎么与这个世界融合,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更好的,而不会一味地起冲突,又是很多人愿意去关心的。
这个故事虽然是戏曲的形式,可是很能把人代入其中,尤其是到了最后一场《团聚》,那是正德皇帝用唱腔跟太后吵架,争辩,自我的撞击和显现,非常有张力。
太后:听说江南景致美,山温水暖草木香。因此一路来赏玩,果然到处好风光。
皇帝:好风光,好风光,人到江南不思乡,母亲千里来寻访,果然到处好风光。
太后:听说酒家名气响,金字招牌亮堂堂。酒香菜美人缘好,何不亲自尝一尝?
皇帝:尝一尝,尝一尝,金字招牌不敢当,为飨口福行千里,难道只为酒菜香?
太后:听说朱门又有后,母亲心中喜洋洋,急忙赶赴梅龙镇,亲手抱抱小二郎。
皇帝:小儿郎,小儿郎,一见生人哭声长,若要抱他也容易,先去问过儿的娘。
太后:我是孩子亲祖母,抱抱孙儿又何妨?
皇帝:她是孩儿亲生母,孩儿怎能离开娘!
太后:你也知孩儿不能离开娘,你为何撇下亲娘泪汪汪?
皇帝:只因你京城难容儿的娘,我只好赌气与她回家乡。
太后:事到如今你怎样想?难道要放弃大业图小康?
皇帝:大业又如何,小康又怎样?
太后:顾大业带着孙儿回京都,恋小康便把后代托与娘。
皇帝:带走孩儿谁抚养?
太后:母亲亲自来承当。
皇帝:孩儿长大非容易。
太后:再用个一十六年又何妨!
皇帝:我要孩儿常欢乐。
太后:我要孙儿读书忙。
皇帝:我要孩儿有性情。
太后:我要孙儿识纲常。
皇帝:我要孩儿见识广。
太后:我要孙儿知兴亡。
皇帝:我要孩儿先做人。
太后:我要孙儿镇朝堂。
皇帝:要他知疾苦。
太后:要他驭万方。
皇帝:不失本真。
太后:须知兴亡。
皇帝:懂得善恶。
太后:识得忠良。
皇帝:人情
太后:国邦
皇帝:至爱
太后:昌盛,图大业。
皇帝:恋小康。
太后:图大业。
皇帝:恋小康。
太后:大业小康怎相通?
皇帝:人团圆,万年长,万年长!万年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