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宜若也和李灵真讨论过大义灭亲这个故事,那时候的秦宜若还是跟着故事走的,觉得还是要以大义为重。李灵真却说意思是可以的,但那个故事太残忍变态了,权贵斗争,关人家普通人家什么事,要瞎掺和干嘛。搞得别人家的事情成了自己家里的事情了,而且这家人家是怎么折腾都是输的,不管哪一方赢了,他们家肯定是有损伤的。
最可怜的就是那个女儿了,她又有何辜呢,外面的事情跟她一点关系也没有,一场战争,要她去选择让丈夫活还是父亲活,这不是在自我割裂吗?其实对女儿来说,最好就是合一,是兼得,不要战争才是正经。
这个故事发生了春秋时期,好像还是记进了历史,可是那个女儿后来怎么样呢?史学家怎么就没提呢?
说到这里,李灵真还骂道,有时候真觉得写历史的都是混蛋呢,净写一些看上去光彩,却经不起推敲的东西,真以为过去的现实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谁要看帝王将相,他们已经那么体面了,少一两个人关注也不嫌少,相反有一些小人物,在当时已经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能连一个说公道话的人都没有。写历史的人,怎么就不想想后世看到的人,也是有血性,有良心,有尊严的,要是连这个都不懂,还真是人生糊涂读书始呢!写出来都是在误人子弟!
秦宜若明白她说的是故事中那个女儿的下落,她就这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没人关心她的感受,可是她又有何辜呢?莫名其妙地被卷进去,又莫名其妙地牺牲了幸福,她好像就是一个蝼蚁,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当时秦宜若也说不出什么来,她还没进入那个情态中,还没有相应的感觉,只能默默地叹息,她知道如果在那样的环境中,碰到了就是无可奈何的。
李灵真也说,恐怕那个母亲是看出了一些什么的,不然不会说什么父亲更重要的话,这不是明显地帮着她的丈夫吗?虽然说在性命攸关时,狭路相逢勇者胜,用一些欺骗的手段也是无可厚非的,都快没命了,还讲什么仁义道德呀,活下来再说,这才是硬道理。
可是那个母亲说的只是片面的,适用于特定环境的话,这种话不可以以偏概全,放之四海,不然荼毒厉害了呢,也不知道会让多少无辜的人吃莫名其妙地苦呢。
这也是让秦宜若越来越喜欢李灵真的缘故了,她总是可以视野宽广,又深入浅出的说一些日常惯见的事物,让人看到新的东西。
这让秦宜若不断地思考,她在生活中真正需要一些什么,该如何去生存,如何去应付生活。
到了后来,秦宜若自己都分不清,有一些东西到底是李灵真给她的,还是她自己本身就有的,她说着说着,就会跟李灵真思路一致去了,那种时候,她深深地感知到,李灵真就是另一个自我,她会有这样的时刻,是受到关爱和护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