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开国之君对继承人都不会感到满意,又迫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易储,搞得自己满心郁闷,带着忧虑给入了土。
吕武事业稳定下来,重新教育吕阳没有获得成功,选择将吕政给带在身边,然后干脆将吕阳流放了。
“我会不会成为老朱第二,吕政成为建文第二?”吕武其实有过相关的担忧。
什么意思?
细细品下来可以解读为吕武的心肠有点狠,一旦觉得吕阳不适合继承大统会下狠手,把国家交到吕政手上。
为什么不是选择其他子嗣?承前启后的道理摆在那啊!
“祖父,吴君率臣民客居于淮南,可要遣人往而勾连?”吕政问道。
这个可以有。
其实也不用吕政讲出来。
吕武才不会放过给楚国找不痛快的机会,并且哪怕没有机会也会创造机会。
吴僚跟楚国有国仇家恨,天然上就是楚国的死敌,只是他手中的实力太过于弱小了。
“政儿以为当如何行事?”吕武问道。
吕政几乎连想都没有想,说道:“祖父可支应财货、兵甲,使吴僚有谋夺钟吾国、淮夷国之实力。如吴僚夺两国城邑、口众,与楚可持久而战。”
啊?
谁教的!
办事手法这么狠。
吕武却是露出了老怀大慰的表情,看吕政的眼眸满满都是宠溺。
现在让吴僚南下谋夺光复吴国的失地,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显得极为不现实。
战败逃奔的吴国君臣得到钟吾国和淮夷国的庇护,他们会干出恩将仇报的事情吗?
那可是吴国的高层,根本不用汉国去建议或提醒,哪怕吴国没有得到来自汉国各方面的支持,他们一样会将目光盯上钟吾国和淮夷国,朝思暮想吞掉两个恩人来壮大自己。
钟吾国和淮夷国为什么要庇护吴国君臣?不是他们有多么同情吴僚等君臣,其实也是想要让吴僚继续找楚国的不痛快。
大家都有自己的盘算,又是上升到了国家的层次,尔虞我诈这种事情就不要简单的用对与错来衡量了。
现实就是这样,人可以分好人和坏人,国家只看需要来决定采取什么立场。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层面夹带私人感情,事实上才是一种最大的错误。
吕武一再怀疑自己会不会成为朱元璋第二,吕政得到朱允炆的下场,在吕政提出那个建议之后,思考道:“能不能让吕政出使吴庭?”
如果说吕阳岁数很小的时候就承担起一些重任,先是去北疆带兵和治理地方,后来又到秦国主持吞并事宜,那么吕政到了十五岁一直都是处在被严密保护和悉心照料的环境之中。
“太子仅是外出五年,回来之后有诸多的改变,不排除是刻意装给我看。老子能装,儿子也能装,政儿可千万不要在我面前装,真正到了任事的时候各种废物啊!”吕武想着,心里不免会出现焦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