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涛说得漫不经心,在场的几名直升机方面的专家,却都是一怔。
“秦,你是说倾转旋翼机吗?这种飞机的技术难度太大,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就在前几天,美国的xv-15原型机,刚刚坠毁。”
“没错,卡莫夫设计局也曾经搞过,最后还是放弃了。”
一款全新的复杂的技术,可能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还要花费大笔的资金,意志坚定地搞下去。
当年,直升机的技术刚刚稳定下来,头顶大盘子,后面小盘子的方案成为了各个直升机设计师的共识之后,倾转旋翼机的研制也就开始了。
到了1951年,贝尔直升机公司在军方的支持下开始研制 xv-3倾转旋翼机。
看上去简单,不就是把大盘子从水平方向转到竖直方向上吗?实际上,仅仅是气动问题,就困扰了贝尔公司很多年,因为气动弹性不稳定性的技术问题,在风洞实试中,旋翼与机身脱离,让这款飞机的尝试彻底失败。
不过,贝尔公司没有放弃,到了七十年代,美国航空航天局和陆军开展了一项全新的、以涡轮轴发动机驱动的倾转旋翼机计划。贝尔公司立刻行动起来,获得研制合同,开始了新的尝试,这款原型机被取名为xv-15,也是后世大名鼎鼎的v-22“鱼鹰”飞机的雏形。
虽然在81年,第一架xv-15原型机就在巴黎航展上进行了精彩表演,让人惊讶得眼珠子都掉了,但是,它毕竟只是一款原型机而已,距离服役还早着呢,就在今年,原型机也摔了。
米里设计局并没有着手,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预感这种方式太复杂,成功的几率很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几十年前,他们的同行就已经失败过了。
卡莫夫设计局,也是曾经趟过浑水的,这就是卡-22.
在1951年,他们提出复合式直升机构想。计划在里-2运输机基础上,加装了两副旋翼,然后配套tb-2涡轮发动机,吹过风洞之后,修改了一些外形,最后在六十年代开始试飞。
相比美国人的鱼鹰,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会旋转。老毛子用最粗犷的手段解决了问题:机翼两端,各安装一台发动机,顶部有直升机的大盘子,前面则是正常的螺旋桨!
他们不用解决发动机和螺旋桨一起旋转的问题,干脆弄两个,顶部的大盘子只管起降,前面的螺旋桨负责提供前进的推力,这下,全解决了。
卡莫夫设计局的人是聪明的,他们已经预感到了,要是搞旋转的话,会非常的复杂。
他们的预感是正确的,在鱼鹰的几十年的研制过程中,这个倾转过程是最危险的,哪怕是服役了,事故也是发生在这个过程的。
如果没有了倾转,那事情会变得很简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