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打不过,就加入。
不过未来演变成什么样子,但是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那就是过去一定是过去了。朱雄英决定效仿何夕,建立一个庞大的财团,也就是皇室财团。
从而在经济层面对大明进行管理。
如果皇室财团,能做到三星在韩国的地位,那么大明皇室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所以皇家银行这才是第一步。
在确定总行与四大行之后。放出了六个银行名额。
这六个银行名额都必须买卖拍卖,最少要缴纳两百万两金银储备金。
这一点尤其重要。
一直以来,何夕都在囤积贵重金属。作为发行纸币的根
本,这么多年积攒,大概有五千多万两银子,六百多万两金子。合计大概一亿多万两。
这里面相当一部分都是从日本搞来的。也有很多从西域南洋搞过来的。
因为何夕的大规模兑换。
民间的银币,金银越来越少。大多都是纸币了。
但是即便如此,何夕依然怀疑大明民间有大量的金银。
其实,明初的金银很少的。主要原本就是在元代的时候,元代贵族将大量的金银购买西域的奇珍异宝。大量金银外流,以至于洪武初年,印纸钞也是不得已的。金元印纸钞,没有多少铜钱。看書菈
更没有多少银子。
而明间总是需要交易媒介的。
这才有了宝钞。
但是何夕来到大明之后,大规模海上贸易,庞大的贸易顺差。让南洋,日本,西域等地方根本没有足够的货物与大明交易,而他们又需要大明的货物。于是大规模的贵重金属就流入大明了。
这才有了这么多贵重金属。
何夕更是按照这个数目贵重金属发行了三倍近四倍的货币。也就是货币总发行量,已经是在四亿元以上了。
再加上银行的杠杆效用,这才是何夕有信心从金融市场上搞到好一两亿军费的根本。
不用说别的。六个银行,每一个银行缴纳二百万两白银的金银,何夕反手就能印出六百万两的纸钞,甚至更多。只要能维持金银与货币价格不崩,就毫无问题。
而且这些金银一进总行的银库,几乎不要想出来了。
出来的只是纸币而已。
单单这一项,朝廷就能获利一千多万元。
足够一年的军费了。
除此之外,还有确定分摊国债份额。他们必须承销国债。谁承销的国债最多。谁就在六个名额之中。
但是即便如此,所有人咬着牙对六个银行名额发起的冲击。
不过,这些人也都不是傻子,知道彼此争夺只能便宜了别人,而且大家也都确定了。即便每一个银行也不是一家可以支撑起来。大家必须联合起来。
于是,所有人都很有默契的。将分销国债数量放在一千万元。无他,何夕想要一亿国债的想法,大家都知道。自然要给何夕面子。
之前四千万国债,而今六个银行六千万。就由一亿元了。
首先确定了辽东银行,这是辽东派的核心。解纶主持的,有辽东派的商人支持,简直是毫无问题。
其次,就是朱雀银行。
这些人其实就是各级勋贵的联合。虽然这些勋贵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矛盾,但是在赚钱这一件事情上,大家是没有矛盾的。大明尚红,南京在南,正合朱雀。他们就用了朱雀之名,暗示他们的身份。
然后就是南洋银行。
这也是航向打通的原因。是南洋陆家为首与一些藩王一起合作的银行。这些人出手最为大方,其实北京对南洋是鞭长莫及的。但是南洋与北京的经济联系是难以斩断的。
在南洋与北京联络不畅的情况下,大量大明货物退出了南洋市场。从而让南洋大明军队对地方统治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楚王还打了一个大败仗。差点让爪哇东王兵临城下。
好在航道打通了。有了源源不断的货物到了南洋,更多是各种精良武器。从而让楚王的腰杆子硬了。其实这些地方搞银行,不需要北京批准的。但是他们还是想要在北京有一张入场券。
毕竟事实证明,南洋并非不能离开大明单纯存在。只是会很困难。一个不好就沦落安西四镇的后尘。特别是大明对南洋的经营才十几年。可以说,南洋各地是最希望大明内战赶快结束的。
而他们其实不想站队,奈何,南京与北京一打起来,太平铁厂的产能完全被占用,之前南洋都是从太平铁厂购买武器的。
但是南洋天气潮湿,任何武器只要是铁的,锈蚀的非常快,也就是说武器消耗大。太平铁厂不能保证南洋武器供应。南洋这些人能怎么办?
只能拼命想办法从北京这边走私过来。同时,他们也确定一件事情,单单从武器产能上来说。见微知著。北京胜利的可能性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