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将领的功绩很多都是在战场上,奋不顾身的厮杀得来的。但是而今战事已经不需要他们这样做了,而是要求将领做在指挥部,看着地图,听得报告,确定对方意图,决定向什么地方投入多少兵力。
这样的战事,的确是金生玉不合适做的。
可以说,北军已经有了十二个军,六十万成建制的新式军队,奈何还没有十二个完全合格的军长。很多将领还都是沉浸在之前战事原则上。或者说,根本是被自己的功绩抬到了不适合自己的位置上了。
这一点,盛庸就胜过了金生玉。
放在北军之中,盛庸的才华胜任一个军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让他来指挥第三军,打得绝对比金生玉好。奈何盛庸麾下的将士虽然也算精锐,但是在各方面比起
北军成体系的训练,还是差了一些。
不过,金生玉也不是傻子。
他停滞了两日之后,很快就搞明白,自己被盛庸给涮了。
他先是恼羞成怒,随即接受了现实。那就是接受自己比不上盛庸这个现实。随即他就有了决定,那就是按部就班的进攻。
不要想什么新奇的花样,按照参谋部最标准的计划,一步步向前就行了。
于是,南下彰德的路上,遇见敌人阵地。金生玉也不逃避了。分三个团三面围攻。如果敌人来救援,骑兵插后。
盛庸在之前如此对金生玉,也不是要羞辱金生玉,而是对金生玉的一场试探,那就是当战场规模扩大之后,金生玉的指挥能力怎么样?
金生玉自己知道管不过来了。于是,就限制在眼前的战场,不让大军超出自己视线太多。而盛庸面对这样的战场,更是无比熟悉。因为这本身就是盛庸的预设战场。
于是,战事进入了盛庸的节奏。
虽然金生玉仗着自己强大火力,步步紧逼。盛庸是步步后退。但是盛庸本部人马动用的并不多,反倒是河南很多卫所在盛庸的指挥之下,承受了金生玉一次次进攻。
这固然是盛庸想要保持战力,但是更多的是盛庸发现。如果仅仅用火器固守坚固的防线,其实对军队的训练可以降低很多。
所以这些卫所军在一次一次火线练兵之后。习惯火器征战之后,让他们做一些防守性的任务,也是可以的。
如此一来,盛庸就能腾出更多兵力了。
就这样。
金生玉一路胜利的打到了彰德府城下。
只是金生玉一点也不高兴。金生玉虽然比不上盛庸,但也不是傻子,他自然知道,而今的战斗节奏,一直在盛庸的掌控之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败了。
之前一直在战斗之中,他也没有时间去总结问题,而今兵临彰德府城下,虽然说彰德府城是挡不住大军的。但是从后方运输大炮,还是大炮轰击城池,都是需要时间的。
金生玉这才有时间反省自己这一段时间的事情,并写了一封检讨书,送到征南将军,也就是叶沈手中。
其实金生玉想隐瞒也隐瞒不了。
毕竟在改编之后的军队,参谋部权力很大。指挥官的所有命令都会留档。在战事之后,作为军校教材,将来不管是失败还是胜利,都会复盘的。
既然如此,还不如自己上报,不等将来复盘的时候,被有心人说破,颜面上不好看。
更重要的是,金生玉也有好一些担心,那就是他看不透盛庸想做什么?
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危险的。
看不透对手要做什么?这说明自己与对方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有可能对方是一个弱手,尽出昏招。更有可能就是对方是一个厉害角色,很有可能有杀招暗藏。
是后者的话,而今的局面其实很危险的。
金生玉统率数万大军也是有经验的。但是那种经验与而今的经验是完全不一样的。之前他只是管理几个将领,大家各领本部人马,听他招呼,遇见敌人,你这边,我这边,一分配,然后带着本部人马冲杀便是了。
但是而今,指挥一个军的任务,太复杂了。
他即便有参谋部帮忙,也觉得很难胜任。他用了参谋部最保守的办法,依然觉得,有可能看不见的危险。不如老老实实上报。
当然了,这也是北京在政治风气上很好,金生玉这样做,并不会给他带来政治上的风险,何夕与朱雄英之间的问题虽然大,但是两人都有限制矛盾的想法,比不上南京方面各方势力明争暗斗,也就是徐达能够暂时压制住各方
的争斗,从这一点上来说。
朱允炆启用徐达不能说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