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显班底还是比较单薄的。出了南京城,很难说有什么门生故吏。
所以,这一件事情对于丁显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更重要的,最深入的一点那就是,丁显这个人本质上对任何人不可能有忠诚可言。对他来说,他是给皇帝打工,按照皇帝要求,按时按量的完成而今的任务就足够了。管未来做什么?
如果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也给自己做一些私活就更好了。
他这一件事情是这样的。他明显是慷朝廷之慨,隐患是未来的。人情是自己的。而且有这多人的人情在,他丁家在这些产业上插一脚,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了。
而如果他将来再培养出足够的班底,又与勋贵大佬们有良好的关系,那是谁?那是李善长第二啊。
何夕在北京做的事情,他在南京未必不能做。
至于皇帝,朱允炆,丁显根本没有为他考虑过多少。也不觉得自己对不起他的。毕竟这要求是他提,最后他也要批准的。身为皇帝看不出里面的问题,那是你的问题。
而不是他的。
所有事情唯一超出丁显预料之外的事情,大概就是这些勋贵们居然跳反到了北京这一条船上,当然了,即便丁显知道了,大概他也会当做不知道。
毕竟,未来这一件事情,或许能够救命。
-------
何夕看到南京传过来的消息,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何夕可以肯定,丁显这个做法岂不是让南京钞成为北京的附属货币了。当然了,丁显这样做在这个时代是先例,也算是开创者,很多事情他估计也没有想明白。
不过是何夕建立的体系,他改动一下,就直接用了。
这倒是将何夕给难倒了。
该怎么做?
维系这种关系,这简直是经济殖民了。这里印钞南京花。要多少给多少,不出几个月,就让南京恶性通货膨胀。但问题是,南京那边恶性通货膨胀,会不会影响到北京。
毕竟,不管怎么样?双方已经锁定了。虽然北京方面可以宣布不承认南京新钞。所以兑换都是私下进行的。与北京无关云云。将责任推干净。
但是问题是,大明只有一个,即便双方开战了。但是双方的经济依旧紧密相连。南京经济崩溃,北京印刷的钞票终究会回流北京。
这是何夕不可避免的。
其次,前文说过,对何夕来说快速结束战争,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战争结束的时候,何夕与朱雄英之间的问题,估计就要冒出来。
当没有危机与需求的时候,变法也就没有那么迫切了。何夕面对的舆情与官场风向,也就不一样了。
何夕思量想去,终于叹息一声,选择从自己夹带里面找出几个人来,精通银行事务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也只有何夕这里有了。
将他们派到南京去。
帮助丁显完成这一次改革。
毕竟打击文官士大夫们,是何夕与丁显的利益一致的地方。何夕与丁显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何夕已经构建出一整套全新的教育体系,同时培养出一批新的官僚。
也就是北京国子监,营口大学,等几个大学抱出来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官场天然抱团。他们在面对士大夫集团的时候在,很有战斗力。
经过这几年下来,何夕也敢肯定,即便将来这些新官僚们与士大夫这些旧官僚们在朝廷上厮杀。也决计能够战胜那些士大夫们。
而丁显却没有。
也就是何夕完成的替代,一个利益集团代替另外一个利益集团。而丁显做的是,侵吞,让勋贵集团将原本文官地主的利益侵吞一部分。
何夕心中暗道:「是应该为今后布局了。」
没错,这一场南北战争其实才算是中场。但是在何夕看来,胜负早已定下了。战事也没有多少悬念了。无非再来三四场大决战。或者说战事有反复,多纠缠两年而已。
毕竟。何夕已经完善了北京体系,整个新体系加上工业体系军事体系,各方面都是胜过南京的。这种情况如何还打不赢,几乎不可能。
所以战后的事情,何夕也要提上日程了。
毕竟,他要考虑的不能仅仅是辽东北京一隅。大明的经济也不能如此不平衡。
何夕一想到战后布局。心中忽然一动,暗道
「能不能与丁显有一些接触。」
是的。何夕看透了丁显决计不是忠臣孝子,让丁显投奔北京,何夕不敢作此妄想。但是与丁显在一些领域做一些交换。以方便自己在战后的布局。
却是可以的。
估计只要价格合适,丁显什么事情都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