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晟一听,顿时如醍醐灌顶。
他年纪也不小了。将来又是降将,前途已经到顶了。但是他也有后人子孙啊。
他如果在军校任职,将自己家的子嗣都安排进去,将来再军中也有影响力。再加上子嗣在军校长大,与军中最杰出的人在一起,时间长了,谁在乎祖辈的恩怨,只会以为自己一家人。
自己未必能够出头,但子孙后代能够出头也是不错的。
中国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赵宗寿看宋晟心动了,接着说道:「宋将军,其实功劳这一件事情,也不是不可以商量的。宋将军如果早早来投,帮助朝廷拿下关中,封公或许不行,但是侯伯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而且,宋将军不会以为天下间动摇的人,仅仅宋将军你吧
先来者赏,后来的人可就--------」
赵宗寿没有说什么。但是好像什么都说了。
宋晟深吸一口气,忽然起身向赵宗寿行礼说道:「我宋家上上下下,就拜托先生了。」
赵宗寿说道:「好说好说。」
对于这个结果他也是很高兴的。
这些人都是他将来的政治资源。
作为一个西南土司出身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人脉,将来在朝廷上是走不远的。甚至他现在的地位也很尴尬,根本就是政治掮客,而今在劝降上有功劳,但是将来天下太平之后,自己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他还没有着落的。
所以他劝降的每一个降将,很可能是他未来的大腿,由不得他不仔细。
宋晟一降,大军通往关中的道路豁然开朗。
更不要说宋晟在关中多年在各地都有人脉。很多城池根本不用攻打,只要派人传话,立即有人来投。
大军一路南下,简直如行军一样根本没有遇见什么阻碍。
唯一的问题是,行军太快了。将大量后勤物资丢在后面了。
比较铁路并没有修到萧关。
一路上后勤运输很是艰难。
追不上大军行军的速度也是很正常的情况。
--------
此刻的耿炳文正在艰难的阻挡瞿能的进攻,听到宋晟投降的消息,先是不敢相信,后来不得不信,一口老血都喷出来,差点要了跟耿炳文的命。
耿炳文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前线的战斗让这个七十岁的老者吃不消了。
他本来就年纪大了,这样的鏖战,几天不合眼,年轻人都撑不住。要知道对面,他要对抗的不仅仅是瞿能这个年轻人,还有一个参谋团,这是一个团队的。
耿炳文身边并不是没有帮手。但是这些人根本不能与北京培养出来的参谋团相比。
耿炳文能在战场颓势的情况,每一步走得很稳,大军后撤的并没有出现太大的纰漏,可见耿炳文付出了多大的心血。毕竟战斗之中,撤退才是最难的事情。
这对他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伤害。他只是担心影响军心士气,一直强撑着而已。
其次,就是耿炳文对眼前的战场绝望了。
这种绝望让他压制的病情承受不住了。
能不绝望吗?
耿炳文与宋晟并不是一天认识,他们共事的事情很长,彼此再了解不过了。所以耿炳文将宋晟当成自己的左膀右臂,将他放在最关键的位置上。
宋晟一叛,关中局面崩盘已经成为定局了。
如果单单是这样的话,还不能让这个老者承受不住。
七十多岁的耿炳文,承受过很多大事,不会这一件事情就承受不了。他其实已经遇见了关中崩溃。毕竟他之前提出的秦岭潼关黄河防线,并不是心血来潮。
是有原因的。
让他承受不住的,是宋晟这个人。
他了解宋晟,宋晟作为大明的高级将领,其实能代表很多人的。大明有很多这样的家族,就如宋晟一样。
这些人也是开国功臣的,但是并没有封爵,担任高级将领,但是位置上却又一些低。历史上朱元璋对功勋大开杀戒底气,就是这些人的存在。
朱元璋对勋贵大开杀戒,但是对这些人却是加以笼络,甚至可以说有这些人在,朱元璋才敢杀了这么多功臣,天下不出什么的乱子。这些人才是朱元璋的基本盘。
梅殷的背叛虽然影响大,但梅殷有特殊的地方,他是皇亲国戚,不管是在南京,还是在北京都有关系,但是其他人可就不一样了。
这些人都要考虑很多事情,最少自己的亲族,自己在朝廷之中的影响力,子嗣的未来等等。
宋晟这个人,决计不是一个蠢货,而且很精明能干,他既然敢做这样的事情,一定是权衡利弊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