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可以多多开设官办的学宫,书院,对年岁不大的小孩,进行启蒙教育。”
“印刷普通的书籍,用以传播大明文化。”
“修路,修桥,修缮房屋等等。”
“可谓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朱元璋闻言,朗声道:“好,好一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大孙这句话,咱相信往后大明的百姓们提起大孙,必定是大口称赞。”
“再加上高产作物即将全国推广开来,到时候大孙必然是一代明君。”
朱元璋看着大孙的眼中,透露出光彩。
哪個父亲,哪个爷爷,不是望子,望孙成龙的。
有时候看到自己后代的优秀,那种感觉,比自己都要来得更加的舒畅。
这样的体会,只有在为人父,为人爷的时候,才能够感受得到。
“爷爷过谦了,孙儿在西域的时候,对于这些事情颇有经验,咱们内帑的皇家商会,在官面上定是畅通无阻的,有地方官府的支持,就不愁生意做不起来。”
“很多生意,都是需要人去做的,咱们不做,别人也会去做,这钱终归有人去挣。”
“咱们自己把这生意做了,至少能够保证百姓们的生活,有些奸商,恶意操作市价,谋取高额的利益,良心都黑透了,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有了咱们商会带头,也能在这大明商道中,立起一个好的名声,这般往后的商人行事,多少有些顾忌。”
朱英缓缓的说道。
在如今大明当代,搞什么民主那是自讨苦吃,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工业化缓缓开启后,是难以避免的。
既然如此,这个最大的资本,为何不能自己来做。
况且就现在来说,群英商会中这么多的商道精英,也不可能丢弃不是。
目前大明的商业掣肘很多,对于经商者,往往也是看得极低,可是当工业化的时代来临,这种情况就会随着经济发展,发生变化。
这样的变化,是士农工商也不能完全遏制的。
钱财,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是无法避免的。
文人嫌弃铜臭,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多少皇帝因为被这个思想所引导,而导致民生经济低下。
什么不与小民争利,都是文官们弄出来忽悠的幌子。
朱元璋点点头,最后说道:“目前咱们大明的商税,也就是这般模样,不上不下的,前元不谈,比起前宋,疆域都没咱这般大,岁入却高了那般多。”
“有关这方面的赋税,律法,便就由大孙重新敲定,到时候咱也瞧瞧,没啥问题,便就昭告天下,按新律行事。”
也就是大孙了,只有朱英的话,朱元璋才会认真的去琢磨其中的可行性。
若是哪个文臣,敢在朝廷中提出关于商税的事情,哪怕是和朱英相同的意思,也免不了家中吃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