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今,首先是吏部上。
除开皇权钦点,现在的官员要按照新的规矩从基层干起。
哪怕是今科状元,也要先行到地方锻炼,还非是主官,得从县丞开始干。
有了政绩,且要满两年红线,才可由吏部考校,再次提拔。
从翰林院直接过渡到朝廷重臣这个路子,现在已经是被锁死了。
这也导致翰林院的地位不断下降。
其中最关键的是建言献策。
以前翰林院的学士们,完全可以就朝会上谈论议事,提出自己的政治谏言,只要得到陛下的认可,从官轻而易举。
现在朝会都已经是三日一开,而太孙下放权力,诸多事宜由各部自行解决,只有无法解决之事,才放在朝廷议论。
哪能有那般多解决不了之事,如今谁解决不了,就要承担责任,影响政绩升迁。
一旦在朝会上提出,首先面对的就是陛下的训斥。
别的不说,一个无能的名头就落了下来。
至于弹劾,现在可不是张口一说就行了。
瞎说可是要受诽谤之罪。
弹劾的章程,是需要足够的证据,然后上交都察院审查,最后才能到陛下那里。
“倘若不能入仕,难道对尔等来说,学问就没有半点用处了吗。”
一道略带低沉的声音从外传入大堂之中。
众人面色微怒,随即突然又转变回去。
那熟悉的声音,让他们知道了来人是谁。
随着脚步声的缓慢响起,一老者走了过来。
“刘老。”
“老师。”
“三吾先生。”
众人看见刘三吾,纷纷躬身作揖行礼。
刘三吾冷哼一声,直接朝着中间的座位走过去。
那里一直空着的,大堂虽有些拥挤,但却无人坐那里。
坐下后,刘三吾训斥道:“千里当官只为财,你看看伱们一个个的,现在都变成了什么样子。”
“翰林院是做学问的地方,倘若朝廷暂且没有安排,把你自己的学问做好,等到机会自然能更好的为国效力,为民操劳。”
听着这番训斥,众人皆是低头惭愧。
看着大家醒悟的样子,刘三吾这才满意的点点头,端起茶杯饮了一口,这才不急不慢的说道:“昨日太孙殿下召老夫去了坤宁宫,谈论了关于大明教育的问题。”
“洪武三十一年科考,取消对秀才功名的限制,按照标准答案考卷,如今统计出来,有三十余万考试过甲等分数,得秀才功名。”
听到这话,众人不置可否。
他们负责科举,自然早知道出了三十万秀才,但没有当回事。
因为这秀才水分太大了,那些考卷上的题目,在翰林院的学士们看来,当真是简单。
考卷里四书五经大幅减少,连最重要的策论都被大量削减,反而是加入了算术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