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朱的角度来说,他想要的肯定是治理国家的人才,能干事才行。
苏璟这话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去了。
宋濂站在一旁,听着这话,心里头却是有些纳闷。
之前太子朱标找他,谈到了科举,在朱标的口中,事情可不是这么说的啊。
真是越发的奇怪。
“不过苏璟怎么知道,这一次的科举,选出来的人才,都是庸才呢?”
朱元璋又问道。
虽然苏璟理由说的很对,但还是有些没说明白的地方。
刘伯温回答道:“苏先生说,陛下夺取天下,身边已然网罗了天下人才,还是最好的人才,这科举即便选出了人才,陛下也不会觉得他们有多好。”
这说的就是一个对比。
凡事就怕对比。
“嗯。”
朱元璋点点头,对于苏璟的这个说法倒也是认同的。
如今的大明,最厉害的人才,基本上都在他的麾下了。
这可不是靠着什么科举考试选出来的,而是历经了多少战斗和多少实务历练出来的人才。
区区一场考试选拔出的人,怎么能与他们相比的。
“苏璟倒是说对了,只是,按他这么说,这科举干脆就不要举办那不是最好。”
朱元璋看向刘伯温问道:“伯温,你觉得呢?”
从伯温到诚意伯再到伯温,朱元璋这称呼的变化,便能看出他的态度变化了。
刘伯温立刻道:“臣以为,苏先生说的固然对,但科举之事,乃是天下读书人向往之事,该举办还是要举办的。”
宋濂也是说道:“陛下,臣也以为,这科举之事,势在必行。”
“或许苏先生说的对,但若是直接放弃举行,恐怕会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无论是刘伯温还是宋濂,都是有追求的。
他们的家族都不小,事实上若不举办科举,对于他们来说,肯定是更有利的。
尤其是宋濂,太子师,门生故吏无数,如今更是翰林院承旨。
还是举荐制的话,多少人得来求他。
朱元璋看向两人,这世家贵族的阻力,他又何尝不知。
科举与举荐,对于各方的利弊,老朱心里是有杆秤的。
对于那些有着举荐权力的地方贵族和官绅来说,科举就是压缩他们势力扩张的枷锁。
朱元璋也收到了不少建议推迟科举的奏章,说的很好听,各种理由。
实际上他们的心思,朱元璋都很清楚。
之所以一直要揪着苏璟说的这一句科举会停,未尝不是因为这其中的利弊关系复杂。
朱元璋想看看,苏璟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他也想看看,某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