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循化等撒鲁尔人的聚居地归属河州卫的积石千户所。
神宝遵照朝廷关于改胡姓为汉姓的法令,接受了朝廷赐予的韩姓,自己取名叫韩宝。
哈桑的后裔胡赛因也跟着头人韩宝改成汉姓,取名为韩胡赛。
积石州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很少有汉人进入,官府也无暇治理,因此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变化不大。
撒鲁尔人仍然说着自己民族的语言,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只不过由于和临近的吐蕃人来往密切,语言中增加了一些吐蕃语的词汇,也采纳了一些吐蕃人的生活习性。
朱元璋借着大明初期的蓝玉案、空印案、胡惟庸案等四大案,清洗了许多的色目回回将官和蒙古将官,除去了心头的一个伤痛和大患。
朱元璋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从他自己的经历就可以得出结论,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外族的压迫和剥削。
当年,徐达率领大明军队攻破大都以后,将俘获的文武官僚等大队人马押送应天。
走到通州的时候,队伍中的维兀儿人想闹事逃跑。
徐达立即下令斩杀了这5000多维兀儿人,把他们的妻子和儿女分配给了官兵。
这件事给归降大明的蒙古人和色目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许多人后来都对归降大明表示出懊悔。
大元开国名臣木华黎的后裔纳哈出当初率领10万军队据守辽东,后来归降了朱元璋,被封为海西侯。他死了以后儿子察罕受封为沈阳侯。名义上是高官贵族,实际上过着惶恐不可终日的日子。
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朱元璋有时不得不起用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色目回回人。1368年,朱元璋设立回回司天监,启用色目回回人黑的、阿都剌和迭里月实等。第二年,他又启用大元回回司天台官员郑阿里等11人。他还封色目回回学者马沙亦黑和马哈麻为翰林编修,要他们翻译从大都得到的数十百册乾方先圣之书,并且亲自执笔书写敕文,以示隆重。
后来,朱元璋的《御制至圣百字赞》以及大明王朝关于修建礼拜寺和保护宗教职业人员的谕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色目回回人的宗教生活。
随着大明初期全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色目回回人的分布和经济情况也有一定的发展和变化。
原有军垦的色目回回兵士已经长期固定在了全国各地,经过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形成了稳定的居住区域。长期经商的色目回回人也开始转向稳定的聚寺而居。这些稳定的居住区域内形成了以礼拜寺为核心的共同文化,并且同周围的汉人、蒙古人、吐蕃人等一起繁衍生息,建立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同时兼营手工业、牧业,其中最擅长经商。
随着商业贸易的往来,色目回回军士的屯田镇戍,官吏学者的宦游,使色目回回人的分布愈来愈分散。他们在农村往往自成村落,在城镇往往聚居关厢或若干条街巷。
在陕甘地区,色目回回人继续垦荒种地,而且不断地还有归附大明的色目回回人迁徙到这里居住,人口逐渐增加。当时,陕西的关中、甘肃的河州、宁夏的灵州至平凉、固原各州县的色目回回人非常多,形成了色目回回人的主要聚居点。
由于大明禁止色目回回人说伊朗语等本民族的语言,禁止穿自己民族的服装,禁止取异域风格的名字,生活在汉人中间的各种色目回回人开始说汉语,穿汉服,取汉族名字,有名有姓。有些地区除了信仰回教和有别于汉人的长相以外,色目回回人外在的东西几乎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色目回回人信仰的回教不同于汉人早先信奉的道教,也不同于后来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以及从西洋传进来的基督教,只敬仰唯一的神安拉(阿拉伯语,真主)或者胡大(伊朗语,真主),不崇拜有形的神像和物件,不吃猪肉以及未经诵经屠宰和自死的牲畜家禽。
他们在居民区的中间修建一座穹顶尖塔的礼拜寺,经常聚会诵经。
婚丧喜庆也不同于周围的民族。他们不过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等节日,只过尔德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每年还要有一个月的时间白天不食不饮,只在没有太阳的黑夜里吃喝。
色目回回人的这些风俗习惯让周围的汉人、蒙古人和吐蕃人感到稀奇古怪,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