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洲龙舞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传下九代耍龙人,她对于保留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人物典故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研究地域文化和民族信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演出过程中她将舞蹈、绘画、音乐、服装等多种艺术元素融为一体,对相关艺术形式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和独特的审美意义,是本地区值得保护和传承的一个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随着舞龙老艺人的相继离世,传统的舞龙技艺和扎龙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而随着舞龙技艺失去的,还不仅仅是我们所能看到的龙舞,而是她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信仰。如何让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焕发新的活力,如何让老辈人留下的扎龙技艺不致失传,如何让民族的文化代代相传,就成为落在我们肩上的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金洲龙舞因其重要的民族文化传承价值而进入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在今后的发展中,她将得到政府财政的有力支持,建立起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愿龙舞经过历代人的传承,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一个永远的符号。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大连金普新区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获得“龙舞(金洲龙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据说,当年耍龙的规矩可大了。西门外有一座玉皇庙,因为玉皇大帝是“主管农业”的,就在他正月初九生日这天开始耍龙。人们在玉皇大帝尊像前摆好贡品,点燃红烛,烧起香火,顶礼膜拜,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在悠扬的唢呐声中龙灯起舞。之后,把龙擎到龙王庙下的海边,龙头象征地往水里一扎,表示喝水,饱饮一顿后,便趾高气扬,精神抖擞地进得城来。
龙一进西门(宁海门),阵势可大了,由灯官老爷开道。灯官穿皮袄毛朝外,脖子上带了一串铜铃铛,手里拿着大烟袋,坐在绑在木杆一端的太师椅子上,木杆固定在推车上,利用杠杆作用,上下起动。灯官是管灯的,看哪家买卖的门灯不亮,他就用烟袋指一指,示意批评。谁家门前的灯亮又美,他就停下让龙耍一阵子,乐得掌柜的赶紧给赏。正月里那些朱门富户达官贤人都要请龙队到自家门庭舞龙,一是庆贺新喜,二是求得一年的吉利。舞罢,主人尊舞龙人如上宾,大宴一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