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剪纸所涉及的题材有神仙佛像、吉祥吉庆、农事耕作、节令习俗、人物、故事、飞禽走兽、纺线织布、风景花卉、生殖繁育等,多采用窗花、墙花、顶棚花、灯花和礼花等形式表现,画面简洁,结构严密,主次分明。所表现的形象造型纯朴,外轮廓或方或圆,线条粗壮便于运剪,亦利于粘贴仿剪,具有粗犷浑厚、热情奔放的地方风格。时至今日,延川剪纸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濒临后继无人的困境,需要对之进行抢救和保护。
旬邑剪纸相传起源于汉代,主要流传于我国关中地区最北部旬邑县境内的中塬张洪镇、太村镇、职田镇和赤道乡等地。至清代末年,旬邑剪纸由单色剪纸发展演变为彩贴剪纸。旬邑的彩贴剪纸是当地妇女必需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中,逢年过节要剪窗花、墙画,婚丧嫁娶要剪仪帐,新居装饰要剪顶棚花、炕围花,至于服装刺绣的底样、盖在花馍上的花样以及迎神送鬼的仪程等,更是离不开剪纸的装饰。
旬邑彩贴剪纸以彩色有光纸为材料,经剪、贴、衬等多种手法处理来组成画面,作品构图饱满充实,色彩和谐灿烂,情趣盎然。旬邑彩贴剪纸的画面可大可小,其最大尺幅达4米以上,而且每一幅作品都有相对应的歌谣。剪纸艺人在剪纸时,一边创作一边唱,其内容多为当地民间流传的戏曲故事、神仙传说等。目前,旬邑彩贴剪纸艺人的年龄结构普遍偏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会宁剪纸主要分布于我国会宁的乡镇和各地农村中,以甘沟驿乡最为出色。
会宁的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已经完全成熟,被广泛地用于当地的民间社会生活中,是当地群众**家居、装饰节庆时最具传统、最受欢迎的艺术样式。常见的题材有花卉草木、飞禽走兽、民俗事象、喜庆寓意、戏曲人物、民间传说和日常生活等,表现形式以窗花、灯笼花和炕围花为多,剪纸图案的画面结构以整体对称和十字对称为主,造型生动自由,率直奔放,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别致新奇的装饰趣味。
会宁剪纸的作者以妇女为主,亦有一些手巧的男人加入其中,多在农闲时节或逢年过节进行创作,平时忙里偷闲互相交流和观摩,以创作剪纸为乐趣,是会宁剪纸人抒发人生理想、表现生存状态的主要方式。其代表艺人有李玉莲、曹秀英、张兰芳、赵兰芳、田俊堂、张晓霞、张芳琴、石晓娥、秦英等。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会宁剪纸后继乏人,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008年,烟台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09年烟台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9年“烟台剪纸“群体性创新传承模式,获得第四届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进一步确定了烟台剪纸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