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安进攻荆襄,走陆路的必经之地有三处:从西到动分别是巫县,秭归,夷陵。这其中巫县从属于永安,可以被看作是益州门户。从巫县兵出,便抵达了秭归,其中山岗丘陵交错,正适合作为第一道防线。
然而,既然是第一道防线,也就是说明此处并不适合大军驻扎——原因也很简单:首先,以秭归的城池规模,容不下大军的驻扎;其次,秭归虽然在荆襄属地,但是与永安的距离或许还要近于江陵。大军若是长久驻扎于此地,后勤供应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困难;最后,考虑到身后刘裕的威胁,也不可能把大量的守军放在秭归。因此,距离更近而且更加适合屯兵的夷陵便成为了首选。
作为随时能够支援前线与后方的“中继站”,坐镇于此处的必然是楚国最值得信任的统帅。如果还是之前的楚国,在此处的便会是成得臣。然而在之前与梁国的短暂交锋中,楚国君臣,甚至是成得臣本人都清楚地认知到一件事:战争这件事上,古老的楚国已经落后了太多: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差距,还有战略战术上的差距,以及……人的差距。楚军缺乏优秀的统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这个最致命的问题在秋季的时候,终于有了一个解。有几个人,跋山涉水,最终来到了江陵,成为了楚国的一员。其中有一人,名为项籍。
西楚的事情,楚国一开始并不知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各国若有若无的透露,通过同舟阁传来的消息,让楚国终究对西楚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
作为项燕的孙子,其对楚国王室的忠诚度本应毋庸置疑,但是项籍杀掉义帝的操作终究在楚国君臣的内部引发了大讨论。
最后还是子文说服了所有人,决定接纳了西楚的众人。将他们暂时安排进了项燕的军中。而很快,项籍便用个人的表现征服了全军,一步一步地登上了将军位——更准确地说,是把项燕推上了将军位,他一直以副将的身份辅佐项燕指挥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