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迷”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第三百五十三章 无题

在坡顶就可以看到海岸线了,从这里到沙滩整片都是低矮茂密的灌木丛,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木屋点缀在这些枯黄的灌木丛间。

尼尔伯特松开手闸,顶着冷风顺坡直下。一公里的距离实在不算远,尼尔伯特很快就来到了岳父的房子前。把自行车靠在院子边的篱笆上,尼尔伯特取下藤篮,沿着房子边的小路走向不远处的沙滩。

他早就计划好了,先不急着去拿回婴儿车,他想在海滩上坐一坐,看一看风景、晒一晒太阳,顺便享用一顿难得的冬日野餐,就像他年轻时最喜欢干的那样。

沙滩的沙子很细,掺杂着一些小贝壳,在阳光下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灰白色。眼前是浩瀚的北海,瓦伊厄斯这边的情况还不错,但是据说靠北边的一些地方,特别是那些淡水河的出海口,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冰冻。

尼尔伯特在一条侧倾的小艇边坐了下来,小艇可以为他遮挡从侧面来的海风,这些船从上个月起就在沙滩上搁着了,因为政府在附近海面上发现了失控的漂雷。

丹麦海军在埃斯比约附近布设了一大片雷区,听说在那边至少扔了两百颗水雷,而且某位有气节的海军军官,在投降前烧掉了雷场的布设地图,结果就是如今连丹麦自己的扫雷艇都对着这片雷区头疼。德国和丹麦的扫雷艇已经忙活了半年了,结果只在这片海域里扫出了六十枚水雷,意味着还一大半的水雷不知行踪。

发现的漂雷已经证实是丹麦皇家海军所属,锚链被北海强劲的海流扯断,在发现之前天知道它已经随着海流在北海里绕了多少圈了。所以在政府重新发布许可之前,这段海岸线片板不得下海,否则被炸死只能算自己活该。

这段时间天气也不适合航行,去年前前后后出了那么多事情,没几个渔民对此提出异议。前一阵丹麦全国都在忙着应对食品危机,饲料发生严重短缺,大量牲畜被提早屠宰,作为农业基础的养殖业差点就面临崩盘。如果不是战争结束的早,政府及时从美国进口了大量口粮,今年冬天真的可能要饿死人。

现在危机已经过去,大家似乎已经忘记了那些满怀恐惧,到处寻找食物的日子,尼尔伯特也重新吃上了夹着鸡蛋与火腿肉的三明治。

小船在岸上搁了一个多月,木板却还在散发着海水和鱼类的特有腥味,不过对于从小在海边长大的尼尔伯特来讲,这一点都不会影响到他的好胃口。

解开藤篮的卡扣,随后掀开盖子,水务局文书从篮子里取出一块格子布铺在身边,接着再取出一个木制餐盒,一块块三明治整齐的码放在盒子里面。

尼尔伯特拿了一个瓷盘放在格子布上,然后小心的捻起一块三明治放在盘子上。

做完这些事,文书抬眼看了看四周,心里奇怪这么好的大太阳,海滩上竟然一个人都没有。看来只能自己一个人享受了,尼尔伯特取出小小的铁壳热水瓶,拧开可以当杯子用的铝制口盖,然后拔出瓶口的软木塞,给自己倒了一盖子热气腾腾的咖啡。

吹了吹热气,水务局文书把杯子放在口边,喝之前先享受的闻了闻那芬芳的气息。

就在他准备开始这顿期待已久的野餐时,耳边却突然响起了一阵飞机发动机的嗡鸣声。

尼尔伯特知道那是飞机发出的声音,是因为附近有一个德国人的军用机场,战争结束后才建的,驻扎了五六百个德国兵。这些德国兵一到周末就会跑到镇子里的商店买东西,或者去镇上的酒馆找乐子。

不过那些德国人挺懂礼貌,也比较守规矩,没有打扰到当地人的生活。而且这些德国人的到来,还给居民带来了一些额外的收入,镇上人常常会卖给他们一些新鲜的鱼获和自制食品。

嗡鸣声正在迅速接近,听上去就像夏日田野间飞舞的蜂群,尼尔伯特确信那不止是一架飞机。

文书端着他的咖啡站起身来,抬起头向着东面的天空望去。果然如同他之前所判断的那样,视野里出现了一队排列整齐的机影。

这些飞机的飞行高度非常低,飞在最前方的是两架战斗机,尼尔伯特不懂飞机的型号,但估计应该就是德国人的BF109。

两架战斗机并排从海滩上空呼啸着掠过,高度只有五六十米的样子,她们沿着海滩高速向着北方飞去。尼尔伯特目瞪口呆的看着远去的战斗机,他还从未在这么近的距离欣赏过这种战争机器。

可还未等丹麦人回过神,脑后就响起了一阵响亮的轰鸣声,随即沙滩上洒下了一大片阴影,水务局文书匆忙抬起头,却只看到一闪而过的巨大尾翼。

尼尔伯特发誓那是他这辈子所见过的,个头最大也是最漂亮的一架飞机,虽然他当时看到的只是后侧方的剪影。

那架飞机通体都涂成了白色,机翼下装着四台引擎,机身后侧涂了一条环绕着机身的红色识别带,高高耸起的垂直尾翼上画着一个徽章。尼尔伯特不认识那图案是什么,看上去似乎是某种纹章或者军队标志。

PS:谢谢大家的支持,正在努力恢复状态。

最新网址:www.yiruan.info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免费阅读全文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