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高,而且非常狠。
就拿空印案和粮税案来说,这两起案子涉案人员高达三千人,而且还不算亲属,这三千人都编在一本书里,会引起多大的震撼?
要知道,里面有七百多人时没有机会再为自己正名,他们因为触犯大明律法而造成的后果,会延续到他们下一代人的身上,而那些犯了案却没有死亡的官员,等他们从牢狱中走出来时,将会面对所有人的指责。
到时候,那些犯了案的官员,还有何颜面面对世人?
“这招……太狠了。”
哪怕是汤和,都不由得感叹朱瀚出招狠辣:“这样一来,犯案的官员名声尽失,他们想恢复自己的名誉,简直难如登天。”
朱标也在旁边说道:“他们,毁的可是自己的一辈子。”
这种公开处刑的方式,可比杀人还要让人难受。
“这样的人,不值得同情,他们成为大明官员,已经得到了非常优渥的待遇,可他们是怎么报答大明的?”
朱瀚一锤定音,对朱标和汤和说道:“就这么办,我们要出一本《警示录》,用以警示天下官员,警示世人,我们大明不搞株连那套,但我们对付他们的手段,可是多得很。”
朱瀚一锤定音敲定这件事,朱标和汤和虽然认为朱瀚这招特别狠,但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去反对,打心里来讲,两人还非常认同朱瀚提出的观点,所以也就没有再继续拒绝,同意按照朱瀚提出的办法去解决后续问题。
朱标和汤和在朝堂宣布撰写《警示录》的事情后,再次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这怎么可以?这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吗?
那些没有被判死刑的人,一旦被写进《警示录》还有何面目活着?
不如死了痛快。
李善长认为此举太过杀人诛心,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殿下,此举会造成很大影响,对诚心悔过的人来说,这种做法会让人失去改过自新的机会。”
“韩国公言之有理,殿下如想让同僚安心为官,可从另外的方面让他们改变,此举万万不可。”
反对的人很多,但徐达、常遇春、冯胜、冯用等武将认为朱标的提议非常好。
尤其是冯胜,他坚定的站在朱标这边,然后对着反驳的大臣们说道:“这有啥?人前教子人后教夫的道理你们哪个不懂?小时候挨打,都是在人面前挨揍,这才能让人长记性。”
“没错!”
常遇春也站了出来,对冯胜的话表示赞同:“既然已经铸成大错,那就不需要遮遮掩掩,犯了错就认、挨打要立正,只要诚心悔过干啥不能改?咱手底下不少士兵都是降兵,他们难道没有被另眼相待吗?可现在他们通过一场场战斗,和咱的老兵打成一片,老兵们也接纳那些降兵……这难道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凭啥他们能行,咱不能行?”
徐达和冯用两人也点头赞同,认为就应该这么办。
李善长听到常遇春和冯胜的反对,脸黑了一半,你们这群臭丘八,难道读书人的事和当兵是一回事?打一场仗什么都能改变,大家都是过命的兄弟,可读书人可不一样,他们上哪去找过命的机会?
可是,这件事已经被朱瀚决定,朱标和汤和也不给文官反对的机会,强硬的把《警示录》的编撰推行下去。
读书人多的是,翰林院的编撰不想编这本书,那就换一批来写就是。
如今的大明缺少官员,却并不缺少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