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属于奇货可居,而在存世极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青花瓷始于唐代,但兴盛于元代,其中的缘由也颇具传奇。当时成吉思汗率领铁骑横跨欧亚大陆,丝绸之路也随之再次复兴。景德镇的陶瓷匠们在与中东国家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当地的钴料比起中原所产的钴料,入瓷后青色湛而不浊,亮却不耀,呈现出的是一种疏雨洗天晴的碧青新蓝,更能体现这白底青花器物中所含的一腔无声的情话来。元代社会杂剧繁荣昌盛,北方蒙古人对南方汉人历史故事非常着迷,戏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深深地打动着蒙古人的情怀。但在瓷器上精绘繁琐复杂的人物故事步骤冗多,程序琐碎,需要瓷画匠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力,所以这些精绘有人物故事的大件青花瓷器只供蒙古皇室贵族享用。而元代建朝初期时,汉族的文人贤君饱受欺晦凌辱,许多当时宋廷之内的顶尖画师都为了生计被迫流落窑头作画,空怀一身奇才沦落为一名瓷画匠。于是他们将毕生的理想追求折戟成为青花之上的一方天地,因此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以“满画”著称,七至九层纹饰为常见,而“至正型”这一品相最高的青花瓷甚至达到十几层。所以至正型的元青花大器的绘画工艺和艺术风格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人难及项背。大气,豪放,潇洒,飘逸,不仅显示了瓷画家的非凡功力,更是将元青花升华成古物艺术之中的不朽绝品,以致今日为了这件“鬼谷子下山”瓷瓶,如此众多的名家在这深夜里参加鬼拍,趋之若鹜。
那位站在高坡之上的主事者感受到了场中所有人看到六件瓷瓶后的惊讶之情,他随即解释道:“这六尊瓷瓶也是我们遵循卖家的意思,‘赤兔只念寿亭侯,无缘相识不为谋‘。这也是我下请柬时向各位东家说明今晚要带一名朝奉来的原因。在下也不知这六尊瓷瓶的真身,只好请各家朝奉大显神通。每尊瓷瓶底价不变,请你们入圈就近鉴赏完后,依次竞价。”主事者将情况说明,规则讲尽后,便向自己右手一侧的五家朝奉示意上前入圈鉴赏。
樊天闻看到那名主事者在自己身前的香炉内又点燃了半炷香,知道它是为计时而设。望着此时已经入场正在摩挲着青花瓷瓶的五位朝奉,樊天闻心中不安地向周唐身边靠了靠,轻抬起小拇指在他的手背上点写到:“几成把握?”周唐感受到了手背上的异样,知道樊天闻见事出意外,已经耐不住性子了,只好出言相劝,回写到两个字“势在”。他有意只将四字缩为两字,让樊天闻自己补写出来。果然,樊天闻默念一句“必得”后,强烈的焦躁情绪渐渐平息稳定,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六个瓷瓶,沉默不语。
一炷香后,周唐随着第三拨朝奉入圈鉴赏,他在五个人之中居于北位,所以入手的第一个便是占在北点处的四号瓶。瓷瓶一入手,周唐的指尖传来一阵清晰真实的古气,这种岁月沉淀下来的古藏内质是无论技法多么高超的伪赝者都绝无可能造出来的,周唐确认无误后,心中一颤,暗叫侥幸。没想到今日自己第一个入手的瓷瓶就是真品,他稳住心神,再去查看其它的元青花至正型的特点。瓷器鉴赏不同于书画鉴赏,瓷的内胎是根本造不出假来的,但要是通过内胎来辨,就只能摔碎瓷器,成为“毁辨”之作,虽然得了真假,却也失了器物,显然此法不可取。但在古物鉴赏行内有句古话叫作“衣对骨必对”。这里的“衣”是指瓷器的釉,“骨”则是指瓷器的胎。元代青花瓷的釉质都是白中泛青,这种透明釉的颜色往往与胎质有关,在烧制过程中,胎中的铁化物会在高温的作用下向釉内扩散,加之窑炉内的还原气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现出亮丽的青白色,是为元代景德镇的一式绝招。周唐映着身旁六具火把的光亮,心神渐入“清雾幽林”的状态,辨查出这釉色之光确实如记载的“元代景德镇瓷釉白中泛青”的色泽相同,质地老气,宝光内含。周唐随后查看瓷瓶之上的纹饰,据他所知,此瓶使用进口钴料苏泥脖青绘出的青花纹饰共分四层,第一层颈部,饰水波纹;第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第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第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周唐将记忆中的四层纹饰与此时眼前的瓷瓶一一比照,发现前三层纹饰都完全一致,令周唐感到惊讶的是第四层纹饰与他所掌握的信息略有不同,七朵内绘琛宝的莲瓣纹并非是首尾相连,绕瓶一周。而是在鬼谷子身前为他拉车的豹头的正下方,由一朵如意云头纹将七朵莲瓣纹相串而接,首尾相连。周唐看到这朵如意云头纹中,云头与两云脚相交的尖头指向,是呈前后相背的形态,即是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这正是仅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元朝特有的如意云头纹的特点,到了明朝洪武之后,所有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方向均一致,无一例外,后世紧随不变。所以周唐更是确定了这尊瓷瓶是元代青花瓷器无误,它所呈现的元代青花瓷特点比之记载资料更为贴近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