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颁布生产队、合作社、编户齐民授田等善政,此乃富民之策;在各县建造太学分院、忠义学社,加强对士人的管理和约束,此乃增加士人数量与品质之策;一道《汉化令》,再配以并、凉二州铁骑之威慑碾压,彻底解决了边羌、南匈奴之乱,此乃以夷填汉之妙计!”
刘曜微微一笑,对贾诩的夸赞之词没有作评价,只是追问道:“孝廉此番来见寡人,可有献策?”
贾诩不慌不忙,把手伸入怀里,取出一份早已写好的奏疏,呈递在手中,拜道:“臣诩蒙大王不弃,用为孝廉,纵使绝命陨首,身膏草野,亦不足以报大王隆恩!微臣斗胆,献策文一篇!”
侍立在书房入口处边上的侍女眼疾手快,连忙走到贾诩跟前,接过他手中的策文,向书桌后面的刘曜呈了上去。
刘曜接过折成数页的策文,打开迅速扫了一眼,这一看,却是惊得他心头一颤!
贾诩竟然与刘曜想到了一块!
他认为楚王国一切都在蒸蒸日上,既不缺执行善政的人才,也不缺推动政策所需的钱财。
有太学分院、忠义学府、忠义学社来培养和监督士人,此可源源不断的为楚王国输送文臣。
可惜有关武将的话,就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培养与监督了。
虽然这个时候的太学,教授的乃是君子六艺以及讲席善长的经典,其中君子六艺就包含了骑射。
但是术业有专攻,像皇甫嵩这样出身将门世家的人,由于从小习武,又对军事耳濡目染,故而成人后便是将种。
可类似皇甫嵩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至于其他下马能治政,上马可杀敌的人,不是说没有,而是相对来说还是太少。
两汉乃至隋唐以前,文武是不分家的。
读书不会武艺,甚至会被人笑话。
刘曜称王后,乃是一方诸侯,治下楚王政并重是好事,可随着军政分离而产生的文武分家,也让许多有志从军的少年人,感到报国无门。
尽管进入太学分院读书,通过结业考核后,可获得士人身份,参加官考取得名次便可进入官僚阶层,若想投身军旅,可申请转职调入军方系统。
这样的一套程序走下来,对于那些立志从军的人来说,显然太过麻烦。
所以,贾诩的建议便是希望刘曜可以成立一个类似太学一样,专门用来培养武人的官办学校。
他不仅提了建议,更是按照自己的构想,针对建立培养武将的官办学校,写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执行方案。
首先,从楚王国境内选一处交通便捷的大郡。
若是此郡府原来建的就有忠义学府,那就省事了,直接将其改编为武将学校。
如此可以提高效率,快速建立一座培养武将的官办学校。
反之,则选择一处和城区有一段距离,但也不太远的地方,修建一座武将学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