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刘承祐认真的眼神,王朴似乎也领会到了他的意图:“臣奉命!”
王朴知道,接下来,自己的工作重心,得转到治河之事上来,并且在不短的时间内,要服其劳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事实上,若依历史上的名气来看,让王朴去治河,仍算大材小用,甚至有所用非材之嫌。但是,就如刘承祐之言,不能骤然提拔其高居庙堂,必须得积累资历,时下,军政权重之位,还没有他的位置。
刘承祐又不愿,仅让他在御前参议,无军政之履历,纵使见识再高,亦如空中楼阁,虚。治河,又岂只是治水,那是集治人,治军、治钱于一体的。
有一点,刘承祐是发自内心的,他用人,首在实干。他欲变三代之因循,开大汉之祖法,就需要大量功能之才,真抓实干,以佐弼他。
仅论谋臣,他并不缺,若论出谋划策。比如陶谷,每咨之以事,都能给刘承祐不少满意的答案,但是,刘承祐还真不敢将他放到地方上,只因其德,不欲使物失其能。像陶谷这样的人,在中枢的作用,会大得多。
不止是王朴,王溥刘承祐也存着外放的心思,这样的年轻人,纵使资质再高,也当在州县上多加历练,也有助于其发展。当然,这般考虑,也是依循着刘承祐开始逐步启动的朝官知州的政策。
东京与洛阳,前朝遗老,勋臣颇多,但在这养着的大量闲官中,仔细挑选,总能找到些道州府县之才。经三代数十年积累的文臣朝官,公正地来说,可都不是糟粕与累赘。
纵使彼辈能力有高低,道德有优劣,但在这么个武盛文衰世道,都属时代精英。其中有不少老臣,都有累朝的治政经验。
要给刘承勋找太傅,举荐有李崧;刘承祐要学书法,便有杨凝式;礼制礼仪有张昭;编修国史实录有贾纬;欲重塑御史台,边归谠足其用;地方任上,已有边蔚知同州......
在发掘旧才,刘承祐已尝足了甜头,他发现,石晋留下的大量官员,完全算得上是个人才宝库,只要用心,总能找到些惊喜。尤其是当年刘承祐在栾城救出那些后晋高官重臣,能被耶律德光重点收拢在身边的,都有其不凡之处。
此前弃之不用抑或束之高阁的顾虑,只是忠诚的问题,但在这么个君臣义绝的时代,能苛求人家对你竭忠尽诚吗?对于此点,刘承祐也早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只要自己够强,控制住军队,就不需过虑。
而刘承祐,自认也有任用前朝旧臣的胸怀与魄力,他也是这么做的。想要培养人臣对大汉、对刘氏的忠臣与认同感,非二十载与一代人的不懈坚持不可。变数十年以来的因循故例,哪有那么容易。
当然,刘承祐也不会迷信这些文臣朝官,毕竟,总有些文人,就只适合玩玩笔杆子。若人不尽其用,放错了位置,其危害又岂弱于武夫。所幸,这么个时代,读死书的,当真不多,尤其在北方几十载战火纷飞中成长起来的文人。
军队方面也一样,在不影响禁军的强势战力与稳定的情况下,刘承祐也开始把将校外放,行守御之事。
最近的例子,便是杨业。当然,对于将校外派,刘承祐得选那些值得信任托付,经过考验的,否则贸然将武夫外放,那就是给朝廷、给百姓添乱。
远的说,得算刘承祐当初在南易水的布防设置了,慕容延钊、罗彦瓌、李筠、何福进这些人,在将近两年的时间中,在防御北患,镇定边事上,已起了其应有的作用。
近来,刘承祐已经在筹谋着,将彼辈南调东京。增加他对禁军掌控的同时,顺便行更戍之事。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