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汇文馆中座无虚席,在晋王柴荣的主持下,儒、释、道各派出三人参与辩论,其它人旁听。
儒家派出的三人以大学士和凝为首,崔诚和孔家的一位大儒为辅。
佛门则派出少林空远大师,禅宗著名高僧明益禅师,还有百花山的优昙大师。
道家的阵容同样强大,上清宗第二十代宗师成延昭,一代高道徐子平,青城山静平真人。
辩论的主题有两个:一是各方的教义孰优孰劣,这个议题从三教并立便开始争论,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第二个辩论的主题是传道与民生,以及伦常的关系,很显然是定位三教哪个更利于大周施行国策。
儒家本就倡导入世修行,修身、齐家,协助君王安定社稷,无疑占据绝大优势,这也是汉武帝独尊儒道的原因。
道家则倡导无为,主要是修己身,顺应天命,不干预国家政治和法度。
佛门三位高僧则阐述释门对民众的教化之功,有助于国家安定。
各自表明立场后,三方互相攻击,儒家被攻击的主要问题是儒以文乱法;道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依仗武功道法扰乱秩序;佛门被攻击的主要方面是不顾伦常,由于百年战乱,人口锐减,而大量百姓遁入空门,对人口增长不利,另外,各处寺庙挤占土地,不向国家纳税也是被攻击的目标。
三方中,儒家的态度最为端正,表示儒门在乱世起不到太大作用,而且会按规矩行事;道家代表也承诺会约束道门弟子不得干政,并表示如果国家有需要,可以协助官府将那些胡作非为的道门中人绳之以法,唯有佛门百般辩解,不肯拿出实质的举措来缓和与大周官府的矛盾。
这个时候,谭国华心中暗叹:这些老和尚还是认不清形势,晋王举办这场辩论估计就是想找个由头,如果他们肯服软,做出一些让步,那么一切还有挽回的余地,否则未来受到严厉制裁是肯定的,不过他也很清楚,少林不就会此消亡。
辩论最后,道、儒两家很默契的将矛头对准佛门,最终这场辩论的输家只有佛门,他们将面临的结果可想而知。
盛会结束以后,崔诚落实了滑州录事参军的职司,由于需要筹措一批粮草,在汴梁又多逗留了半个月。
在这半个月里,谭国华背诵各种经义背得头大,直到崔诚押送粮草上路,他的痛苦才算结束。
其实去滑州正好能路过黄池县,不过他有着自己的打算,所以并没有顺路回家,而是一路向西,做起了游侠儿。
上一世看得武侠小说多了,他很向往游侠生活,希望有一天能背起行囊,满世界溜达一遍,而现在那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但是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一路上风餐露宿不说,还会遇到各种情况,尤其现在正值乱世,土匪横行,他走了十几天,就遇到两次劫道的,第二次的土匪足有上百号,好在他的踏雪无痕轻功愈发的精进,狂奔十几里才将土匪甩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