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之下,导师只能将骑兵方面军改编为步骑混合的部队,但这却导致其丧失了战略机动性的优势,风格特点上只适合指挥骑兵的布琼尼很快就泯然众人了,这直接导致苏俄红军的1911年大反攻后继乏力......
再加上联军一方也终于研制出了机枪射击协调器并很快投入生产和实战,红军持续了接近一年的空中优势迅速消失,一度已经将联军完全打垮的苏俄红军北方集群不得不转攻为守,表现直线下滑的布琼尼也被调离岗位当红军总参谋长去了,虽然骑兵战术已经没了用武之地,他的经验和眼光还在,这一职位倒是可以让他继续发挥余热,不过导师这样做可不仅仅是知人善任,还顺便解除了布琼尼的军权,削弱了钢铁同志对红军的影响力,可谓是一石二鸟......
南线的战局也有类似的反复,由于红军压倒性的空中优势,联军运输补给的卡车损失惨重,甚至就连海上的运输船也被红军的飞机炸沉了许多(红军航空兵部队很快就想到了用飞机轰炸舰船的想法,但受限于工业基础,没能在战争期间研制出实用化的鱼雷轰炸机,因此拿联军的主力舰还是束手无策,也就始终都没能夺取黑海上的制海权。),导致海运也出了问题,直接导致了其地面部队的崩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不是拿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没办法(土耳其有海防要塞,但要塞炮威力不足,打不沉英国的新式战列舰,何况要塞炮火所能覆盖到的海域也极有限,因此就算红军一度占领了个别要塞,也还是没什么卵用。),苏俄红军只怕就能实现历代沙皇的梦想兵临地中海、占领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了......
但这一切同样随着联军一方飞机的升级换代、以及专用防空武器在联军当中的大量装备而变成了过眼云烟。说起来,其实导师也知道己方的飞机优势持续不了太久,因此军工部门一直没有停止新机型的研发,可是受限于苏俄相对薄弱的工业基础,设计上改进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而联军一方的飞机却只需要改进设计就行,空间远比苏俄这边大得多。也就是说,1911年的空中优势根本就是一次性的,过去了就再也别想有了,就如同历史上太平洋战争初期零式战斗机的昙花一现那样,战争持续的时间一长,拼的终究还是工业基础。
而空中优势的易手又令苏俄红军的补给困难雪上加霜,这两年里苏俄损耗惊人的不仅仅是战马,陆上运输的主力挽畜驮畜同样损耗严重。以联军一方雄厚的工业实力,汽车被炸毁了可以很快造出更多,而苏俄的骡马死伤了想要补充,越是越来越困难,以致于不得不大量使用毛驴......
< 更新更快 就在笔趣网 www.biquw.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