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迷”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第484章 把控舆论

朱高煦要炒国债,首先就要让国债有稀缺性。

“去岁,天下田亩数为六百九十五万二千四百三十二顷,又余九十七亩三分。”

见状,朱高煦又吩咐询问了六部的其它事情,末了在一个时辰内解决了大部分问题,最后宣布散朝。

“去年十月,工部就已经从鹤城开始筹备材料,预计四月初可以动工。”

在洪武年间,河南一亩上等田不过七贯,而今却涨到了十五贯。

田价虽然涨了,但产出却并没有太大变化,毕竟河南的水利在洪武年间就十分重视,水利带来的粮食产量早就落实了。

一亩河南上等田,每年最高产也不过亩产二石,贩卖后能得到七百文。

对于富农和小地主们来说,他们是不可能自己下地干活的,土地都是租佃给贫困的农户耕种,他们收的田租最高不得超过朝廷规定的四成,所以每亩田每年的回报是二百八十文。

在田价十五贯每亩的情况下,每年回报仅二百八十文,也就是说一亩田需要五十四年才能收回本钱。

如果是这样,那年利率也不过就是1.86%罢了。

同样,如果购买朝廷原本发行的铁路国债,那只需要二十年就能收回成本,投资回报率是土地的250%,简直不敢想象。

这篇文章一经发布,霎时间许多人更为后悔。

如今是洪熙五年,大明推行官学已经过去二十二年,全国推行官学已经过去七年。

在礼部的统计中,大明的文盲率从洪武三十三年的92%骤降到如今的74%,也就是说,有近四分之一的大明百姓是识字的,而他们识字便自然能读懂这通篇白话的文章。

一时间,悔恨充斥着这群人的心理,不少人不断追问国债何时重新发行。

不仅是民间,就连官员们也开始上疏请求发行国债。

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觉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外加朝廷原本修建铁路就耗费巨大,故此发行国债无疑能在短期内解决财政负担。

他们的理由是如此,但实际上他们所想的不过就是从国债中分一杯羹罢了。

毕竟朱高煦曾经说过,国债属于合法收入,而这无疑成为了官员们最佳的投资品。

最终,在天下的群情激奋中,洪熙五年第二季度的《大明报》宣布了发行三千“大明建设国债”,分别有定期三年、定期五年和定期十年三种,利息的利率从三年的2%到五年的2.5%,再到十年的3%不等。

这次发行的数量,分别是定期三年的两千万贯,定期五年的一千万贯,以及定期十年的五百万贯,总数三千五百万贯。

尽管利率的降低让百姓和官员们不满,但当报纸刊登出来的时候,全国大部分中产阶级还是蜂拥向了银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6页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免费阅读全文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