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老项也把制造系统的数据整理出来,出乎他意外的是——他曾经自信满满的自动化生产线竟然不挣钱,而他看不上眼的半自动线、手工线竟然是挣钱的!
经过仔细分析,原来自动化生产线虽然先进,但是与竞争对手的产品种类、生产效率相差不大,是价格战的重点领域,因此不挣钱;而半自动线、手工线则可以生产一些自己独特的产品种类,对于大厂来说,量不够不值得做,对于小厂来说有一定的设备门槛和工艺技术门槛,反而竞争小,价格不至于降得太低,还可以有一些利润。
曾经自诩是制造业专家的老项不说话了,他默默的把制造系统的数据交给了李瞻海。
李瞻海仔细看了一遍,说:“又是一个80\/20。”
老项点了点头。
而此时的老波则在向老项眨着眼睛,意思是说:“制造业专家,您在制造设备系统方面确实是专家,但是到了制造系统的生产竞争与效益方面,您的专业就没那么专业了。”
老项却没有生气,他也在思考这一反常现象。
在他看来,设备越先进,效率越高,效益越好;但是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这一假设竟然不成立!
老项在深深的自责,看来自己对于市场竞争的认识还是太片面了!自己真的一不小心成了智叟,对于一向自以为很务实的老项来说,真是一件不容易接受的事!
李瞻海还在等待云栖的人工数据,如果这三个数据能够互相应证,说服力就大了。
很快,云栖也把工人们的收入、生产效率、福利水平的数据拿了过来。
“这是一个反着的80\/20,”云栖说,“收入\/生产效率高的工人只占20%,收入\/生产效率低的工人占80%。”
李瞻海一边仔细地看着数据,一边在思索。
“我们把工人按照工龄划分,一年工龄以内的工人为一组,一到三年工龄的工人为一组,三年以上工龄的工人为一组,经过分组分析,三年以上的工人收入\/生产效率最高,一到三年的工人次之,一年以内的工人收入\/生产效率最低。”云栖详细地说。
李瞻海点了点头。
“但是,我和人力资源蔡经理讨论过,问题是怎么把一年以内的工人留住,并且使他们在企业待够三年,这个挑战最大,成本也是相当高的。”云栖补充说。
“这就是传说中的效率价值。”老波有点兴奋,急切地说:“企业要通过管理优化,提升工人的劳动技能,提高他们的效率,然后实现双赢,还实现吴总期望的人文关怀。”
云栖认可地点了点头,这也是他和人力资源蔡经理共同的结论。
“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云栖说,“在企业里利润率很低的情况下,怎么减少工人的流失率?让工人在企业里时间足够久,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工人的劳动技能,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双赢?同时,做到吴总提出的人文关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