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德国人以在高加索和巴尔干等地区的盟军战机可能对华夏运输机造成危险为理由,把华夏的第一支维和部队先安排在了希腊。
……
“既然当了军人,就是要和危险打交道!”身为带队团长的杨关臣此时也正脸色冷峻和那位陪同的德国少将霍尔打交道,“我们不怕危险。我们现在要去意大利!”
虽然打着维和的口号,虽然德国人刚清理了一遍局势不稳的巴尔干,需要来维持新秩序。但这里不是华夏希望去的地方。
这个时候的希腊有些太落后了,而且整个巴尔干地区因为动荡工业水平也普遍偏低,甚至连现在的华夏工业水平都不如。这当然不符合华夏出动军队来捞外快的主要目的。
维和部队定的首要目标就是意大利。
虽然意大利处在战乱之中,但越是动荡的地方,就意味着机会越多。
意大利多年的积累远比希腊等地丰厚多了。即使德国人搜刮着,也不影响华夏在其中捞一把。
德国人把意大利的机器和技术工人等搬到了北方,并不是全部运回国,这才使得北方的米兰和都灵在战后成为意大利最大的两个工业城市。
而随着盟军的进一步行动,很可能其中一部分成为华夏的战利品。
在另一个时空,盟军已经在筹备诺曼底登陆了。但在这个时空。连英伦三岛都没有收复,还谈什么诺曼底登陆。
这也是孟享暂时放弃先在法国和比利时这两块大肥肉上捡便宜的一个原因。
即使美国海军参与进来,也因为英美不协,只能维持在英吉利海峡附近的海上平衡。而德国海军虽然没有控制直布罗陀海峡,但也同样让盟军海军无法靠近葡萄牙和西班牙。
这两者的工业水平也不怎么样,不属于华夏要啃的菜。
显然美国人更喜欢地中海这块可以控制亚欧非三国的宝地。重点选择了这边。
历史已经走样,孟享少了一根金手指的指点,只能靠情报来推测,至少最近美国人的进攻重点还是在意大利。
在美军强攻下,孟享也不好说德国人在意大利能坚持多久。但至少可以肯定,他们在意大利要比历史上更糟糕。
不管德国人有没有察觉到,但孟享的情报中已经出现了苏俄要准备冬季大反击的消息。
元气伤了的苏俄在经过了更多时间积累后,终于酝酿起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反击,选择的时机也是德国人在1月份后勤最为虚弱的时候。
防备着苏俄可能在43年反击的德国人到44年一月份的时候,已经消耗掉了他们的大部分储备。后方的补给线又在苏俄空军和游击队的骚扰以及苏俄糟糕天气下,已经游丝一线。
德国人面对这一次攻势会比较糟糕,至少孟享不大看好。
美国人直接插手下,苏军的装备已经鸟枪换炮,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样举着木棍和空着手上战场了,加上生死战场磨砺出来的那些老兵,这个时候的苏军已经有了世界第一流的战斗力。
而随着战争的持续且漫长,德国人最初的精锐老兵也消耗的差不多了。他们无法像苏俄那样用生死战场大规模的淘汰出精锐来,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训练出精英,同样新兵蛋子居多的德国人这一次的对苏作战,从一开始就处在了劣势。
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多少德军可以从兵力最为庞大的东线抽调,而西线在英伦三岛和北非也是极为紧张,抽调不出人手,本来打算派重兵援助意大利的老希恐怕要计划落空了。
美国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要知道诺曼底登陆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德军重兵守护意大利,让盟军屡次吃瘪,迟迟打不开局面所致。
现在德军兵力不足,意大利军队依旧软脚,美国人自然会继续顺着意大利这只靴子向上爬,解决了意大利的问题,地中海这个欧洲要害就被盟军掌控了大半了,之后向法国捞好处或者向德军进军都可自由选择。
而到时候积聚在意大利北方的肥肉就在混乱中给足了华夏机会。
……
“让他们来吧!”显然华夏人的这种做法不是霍尔这个少将可以决定的,一层层转达后,思虑了良久的老希终于下了指示。
华夏人有足够的理由去意大利,因为那里有至少5万华夏劳工和华商,还有数万华人华侨。
孟享在安排华人劳工的时候,就是有针对性的。巴尔干这些动荡且欧洲欠发达地区,华人劳工极少。但在意大利、法国等地,劳工却是众多,甚至英国等盟军地盘上也有不少。当然人数最多的是劳动力紧缺跟华夏又友好的德国。
华夏人去意大利护侨和撤侨理由很充足,而且随着形势的改变,老希那直觉的天赋也感觉到了一丝不妙。有华夏军队在意大利,一旦出了意外,不愁华夏不跟盟军翻脸。
于是华夏维和部队在安排了一百多名希腊的华人撤离后,直接转机去意大利北方。
这正和华夏维和部队心意,第一批军官为主的精锐只要是熟悉环境为主,到了后续的众多士兵赶到,到了时局改变的时候,才是下手的最佳时机。
这一段撤侨护侨的时间是漫长的,随便一些理由就能拖延,况且还有个维和理由。
不过,这段时间的华夏维和部队是比较安全的,孟享也没有多去关注,他的精力从国内的琐事上抽出后,再次盯向中南半岛。
经过了一系列的准备后,完全收割中南半岛的时机已经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