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迷”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第1643章 传国玉玺五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多尔衮追杀林丹汗的路上,俘获了他的后宫,得到了一枚玉玺。多尔衮把玉玺送给了皇太极,这种事他也不敢私藏。但是,这枚玉玺刻的是“皇帝之玺”四个字。

但是,现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那枚清宫的传国玺,刻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这块玉玺没有金镶玉。肯定是假的,估计是金代或者元代造的。

难道是多尔衮私吞了传国玺,把别的玉玺给了皇太极。而之后,多尔衮死了之后,顺治开棺戮尸,难道真实目的是找传国玺。

总之,今日故宫收藏的这枚大概率不是真的,但是最晚也是元代伪造的。

传国玺最后的波澜是冯玉祥赶溥仪出宫,派鹿钟林来逼要这枚玉玺。溥仪也不知道哪里有这东西,他完全不知道。新朝据说也问过溥仪玉玺下落。他也说不清楚哪里去了。毕竟年代久远。

当时,溥仪被赶的惊慌失措,走时没拿任何一枚玉玺。后来他出任伪帝,才想起来走时没拿玉玺。就派人去找冯讨要。

冯坚决不承认他拿了玉玺。和孙坚一样,说没见到玉玺。

冯这人,人品实在是不敢恭维。但是他居然还起过问鼎的心思,实在是让人意外。人固有自知之明。此人,貌如刘备,才如孙权,志比董卓,诈如吕布,运如袁绍。三姓家奴、一生八叛。正预备第九叛,叛离光头之时,遇害。

大宝这玩意儿,实在是和他无缘的。

现在回头看,元朝得到的这些玉玺,十有**是从金朝来的。包括草原上那些元顺帝带去的,后来在草原上陆续发现的。都是这个来路。

清朝的玉玺是从蒙古草原来的。

杨凡理清了思路,从各种情况来分析。石勒之后的传国玺基本都是假的。那自己得到这个就是真的吗。

“邬先生,石勒之后,传国玺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现在最大的疑点就是孙坚。有没有可能这枚玉玺是孙坚伪造的。”杨凡冷静的问道。

在孙坚之前,这枚印章是不可能有机会伪造的。

邬先生想了想,说道:“这段时间内,有异议的就是两本书的记载,刻的文字不同。”

传国玺的文字,一共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吴书》、《玉玺谱》。唐太子李贤注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第二种,应劭,皇甫谧版本,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第三种,《晋阳秋》载冉魏大将蒋干送给东晋的是:昊天之命,皇帝寿昌。

第四种说法,徐广、《宋书·志第八》: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杨凡点点头,邬先生总结的很全面,总共就是这四种说法。

“李贤是唐朝人,史称章怀太子,这本《玉玺谱》的作者,按照《旧唐书·经籍志》的记载来推测,应该是僧约贞。时间太晚了,唐朝不太可能知道刻的什么字。但他的说法来源于《吴书》,吴书是第一手资料。”

“东汉末年人应劭,西晋名士皇甫谧,对他俩的说法,我觉得裴松的观点比较靠谱。这两位记载的文字和《吴书》的内容不同,不知道“且康”和“永昌”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可能是错字,或者传说中出现错误。”

应劭和皇甫谧一辈子都没有见过传国玺!他们记载很可能是道听途说来的。

特别是皇甫谧,他一辈子都没做过官,就坐在家里写书做学问,在这一点上,他还不如应劭,应劭多少还是在朝廷中呆过一段时间的。

“这里唯一靠谱的就是《吴书》,毕竟孙坚可能真的见过玉玺。”

应劭和孙坚都是汉末人物,孙坚是有明确记载,亲手拿过传国玺的人,随后他把玉玺交给了妻子吴夫人,其儿子孙策、孙权也应该是见过的。

再者,《吴书》是孙吴帝国的官修史书,记载自己家的这段经历,应该是靠谱的。

邬先生拿起玉玺指给大家看。黄金补的一角是五龙交妞上一条龙的角。并不是玉玺主体的角。只不过这条龙角刚好处于角上,不仔细看以为是玉玺主体的一角呢。

众人仔细一看,真的如此。这也更加合理,显然雕刻的龙角,更容易摔坏。

《玉玺谱》原文是:至汉平帝,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乃出玺,投之於地,玺上螭一角缺。

《吴书》说孙坚从雒阳井中捞得的传国玺也是如此: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

都对上了,估计泰山李斯真迹的拓片拿来对比,也不会有大问题。刚才杨凡用竹简对比,字迹怎么看都十分相似。

杨凡此时,没有了激动。看着传国玉玺有些牙疼。这他喵的可是个烫手山芋啊。

“邬先生,此事事关重大,今日之事只有我们几个人知道,一定要守口如瓶。十二年之内不得外传。只要过了十二年之期。此事就可不必保密了。”杨凡郑重的说道。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免费阅读全文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