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一回想,只起了个头,笔下的文字就如涓涓细流,蔓延出来:
“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抚按稽迟者,部院举之;部院容隐欺蔽者,六科举之;六科不觉察,则阁臣举之。月有考,岁有稽……误者抵罪……”
他的毛笔字算不上好,起码与这帮古代读书人相比,天差地别。
但胜在工整,不多时,半背半改,就写了两页。
“呼……我就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初下的功夫,迟早能用上。”赵都安感慨。
抬起头,发觉屋中的讨论,还在继续。
“积弊已久,非三两月之功,在下仍坚持原定看法。”
“我不赞同,依我之见,吏治终归要落在监察二字上。”
“扩充言官?多命巡行御史下去?可御史终归不可在地方常驻,底下必然糊弄了事,反而劳民伤财。”
“或可在考核之法上下功夫?”有人提出,“人只能官一时,要时时刻刻,还要靠法。”
“此言不错,但……如何改?祖制已是完备……”
七嘴八舌的讨论还在继续,但激烈程度渐趋于缓和。
说明这些学士,已将自己的看法阐述完毕。
赵都安发现,女帝和董太师始终没表态,女帝只旁听,似乎不准备开口。
董太师不时询问几句,大多时候,仍是沉思。
这会,见暂时达不成共识,也不意外,想了想,道:
“吏治且放在一旁,关于国库空虚,徭役过重,财政枯竭一题,你等有何谏言?”
赵都安挑眉,想起方才莫愁说过,大虞朝新政,最主要想解决的,就是财政问题。随着董太师开口,空气忽然安静下来。
众人都没急着说话。
之前发言较多的,吏部尚书之子王猷也闭上了嘴巴,似乎不想在这个话题上多说什么。
董太师见状,锐利的视线投向身旁的韩粥,朝他示意。
而后扭头看向女帝,说道:
“韩粥此前为财税一事,写了一份十分完备的奏疏,拿给老臣看过,或可一听。”
徐贞观闻言,微微颔首,视线也投向对方。
太师亲口推荐……这是在做背书么?
赵都安也好奇地看过去。
只见,雅号半山,传言中的“京城第一才子”,谦谦君子模样的韩粥起身。
朝女帝与太师相继行礼,这才捧出一份厚厚的奏疏,双手呈递上,口中说道:
“臣观今日虞朝财政弊病,症结所在,非是开支过多,实乃生产甚少,究其根本,乃民贫力薄,为何?一在徭役过重,二在豪族兼并!”
“臣昔日走访地方,听谚云‘豪民有田无粮,穷民摊派受病……”
“豪族隐田,户籍混乱,每逢灾年屯粮兼并……由此,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
房间中,韩粥声调义愤,字字如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