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海驻军休整的时候,韩景珪和钟学民一起商量,打算在北海建立长期的巡逻骑兵制度,以确保大明对北海的实际拥有。
他们认为每个季度最好都派兵来北海巡逻,一旦发现有不明部落接近北海,就该警惕起来。
这寒冷的气候,一旦有什么部落接近北海,必然会进一步南下,进一步南下就会直接威胁到大明的边疆安稳,这是讲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明国国防政策所不愿意接受的。
但是考虑到路途遥远,长期的巡逻骑兵制度估计会造成不小的军费支出,也不知道枢密院和参谋总部会不会批就是了。
不管怎么说,第二次北伐也算是获得了不错的战果,韩景珪和钟学民很快领兵从北海返回。
他们带着二十万俘虏和五十余万牛羊马,以及更大量的各类物资,一路快快乐乐高高兴兴的返回了大同。
这个消息很快被飞骑报告给中都。
苏咏霖得知北伐获胜的战况之后,非常高兴,对于俘获二十万人口还有五十多万牛羊马的消息之后,他更是高兴,下令给北伐军全军将士予以嘉奖和表彰,根据战功拟定升迁条目等等。
同时,韩景珪也成为继张越景和苏绝之后的大明第三位上柱国大将。
随后,苏咏霖得知韩景珪等人提出的北海巡逻骑兵制度。
对于这个制度,参谋总部在辛弃疾的支持下表示认同。
他们觉得北海那么远,如果没有有效的巡逻制度,占据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也不能及时知晓北部草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需要提前防备之类的。
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巡逻骑兵制度,就能提前发现一些军事威胁,从而占据战略主动。
而枢密院则从军事物资消耗的角度提出反对,认为北海本身更像是一种象征,距离华夏本土那么远的情况下想要彻底占据本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所以当作荣誉就可以。
大明当控制的草场已经足够了,不管养马还是养牛羊,都已经足够了。
而且无论之前历朝历代,能够做到大明这样对北方草原有几乎主宰的程度的,根本没有过,大明已经是开创了历史上的第一次。
数次大战,草原上几百万定时炸弹式的敌人已经被消灭的七七八八,再也不能对大明造成任何威胁了,大明北疆至少可以保证三五十年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