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阁”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正文 11 记忆的组合

在《感悟》一部分,戴欣的《我的生母、继母、养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是不幸的,却又是那么的幸运。她的继母身上,有一种令我崇敬的美德。我们中国,在当年仍有那样一些女性,实在是女性的光荣,中国的光荣。李慧蓉、励志发、刘连瑛诸“战友”

的回忆,皆有值得一读的价值。朱巾芳是当过编辑的人,她的《情伤》高于一般回忆文章的水平,达到了写人物的作品的水平。朱蓓华的《插上理性的翅膀》写到的兰心和王珍,在“文革”

时期很有典型性。是极左政治异化人心智的标本。读来感慨多多。高美娟的《舞台人生》也是写“他者”的,她所回忆的王艳懿身上那一种对舞蹈难以割舍,无怨无悔永不放弃的执著,使我联想到了我自己和文学的关系--王艳懿虽然并没成为过专业舞蹈演员,但她以舞蹈之美当年为广大知青提供了欣赏。她努力地作为过了,她无愧于舞蹈了。而我每每愧对稿纸,我是应该向她学习的。董建新的《一桩天大的冤案》、杜望基的《地还是那些地》、刘宝森的《身处风口浪尖》、陆建东的《越级上书》、邹志平的《日记风波》、沈梅英的《内疚》、陆其华的《忏悔》、钱品石的《“南京之歌”批判揭秘》,都从不同角度佐证了“文革”年代的极“左”现象,且有自省。虽然,此书稿的回忆者中,并没有哪一位当年做过够得上是罪恶的事,但哪怕不得已地轻伤了别人,如今也要以文字方式公开道歉,这一点证明了一种人品原则。而这一种人品原则,在中国当前是应大大提倡的。

程继的《老兵的故事》令我心潮起伏。与我们比起来,“老培成”那样的“北大荒”老兵,显然有更多值得回忆的往事。他们大多数活不到今天,他们永远地沉默了。幸有程继写到了他们,令人欣慰。

戴欣回忆到的张淑华、王玉梅令人欷。

杜望基的《悼三战友》读来伤感。我注意到书中有一组数字,在五十团的“知青”中,当年非正常死亡者竟达百分之一二!

让我们通过此书哀悼他们!林淑惠的一篇回忆,题目我忘了,但内容震撼了我--她从小就特别敬爱的二哥,居然在“文革”中被以所谓“现行反革命罪”处决了!她当年能经受住了那一种打击而没有自杀,证明她是多么地坚强!

最后我要说--读罢《返城》一部分,我与导演李文岐通了一次电话。由我编剧的四十集电视连续剧由他执导,而他还在日以继夜地进行剪辑。

我向他讲到了本书稿中诸“战友”返城之后人生一切几乎从零开始的艰难--拖儿带女没有住处;双双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夫妻两地分居团圆之日遥遥无期;还要不丧志气地考文凭、考大学;还要招架疾病对自己或亲人的突然袭击……总而言之,那是何等的不容易!比我在剧中写到的情况难多了!

我说:“你能想象夫妻俩每晚挤睡在四尺宽的床上,而孩子睡地铺的那一种窘况吗?”

他说:“那你的剧本中为什么不那么写啊?”我说:“是因为考虑到了你拍摄的难度。”他那端沉吟片刻,理解地说:“可也是。几段画面还行。如果要在四十集电视剧中如实那么表现,还真难为死摄影了。那么小的空间,也不好架机位呀……”

是的,我认为,本书稿中诸“战友”返城后的实际人生境况,比一切“知青题材”之电影电视剧中所呈现的不容易多了!

但是“战友”们都挺过来了。我们是困难所压不倒的!--这一种坚忍的人生精神是“知青”经历对我们的补偿,并且也拯救了我们自己。回忆不是诉苦,是对历史的一份责任!

2012年4月3日

于北京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免费阅读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