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立喝了杯茶,忽然问道:“庞某还有一事,也事关姜侯,不知姜侯作何打算?”
放下茶杯,庞立继续道:“如今国内满朝皆知,大将军不喜公子赵迁,他虽然不参与储位之争,可态度却已经表明一切。而姜侯却支持公子赵迁,此事却有不妥,若处理不当,恐大将军会与姜侯生隙。”
“无妨!”姜珝笑道:“早在支持公子赵迁时,珝便已经想到如何与老师解释此事。”
姜珝缓缓道:“从拜师之初,老师便一直教我,要我一生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大王。立公子赵迁为太子,乃大王之意,珝只是奉大王之命行事,此事有何不妥?”
这个理由,既可以侧面告知赵王偃姜珝之意,同时也可以对李牧解释。
其实若非顾忌李牧的权势,赵王早已立公子赵迁为太子,哪里还用纠结这么许多。
如李牧与廉颇这般的正值良臣,为何会屡遭历代赵王所厌恶?
其一,便是因为他们的权势、影响力太大,即便什么都不做,只要表明一个态度,都可以影响到赵王的决定。
其二,便是君不知臣,臣不知君。
李牧如何不知郭开、春平君等人支持公子赵迁为太子的缘由,还不是因为娼姬没有外戚势力,公子赵迁又年幼无知。
可此事,李牧却无法与赵王明说。
而在赵王眼中,即便他的儿子年幼,可那也是堂堂赵王。
且赵国内部李牧、春平君、郭开三人又不是同一个阵营,只要三人相互制衡,赵迁总会收回属于王的权利。
赵王之位乃是周天子分封的正统,凭借正统的名义,只需在朝堂上强势一些,再用一些权谋,便能坐稳赵王之位。
连嬴政区区一个在赵国所生的秦国质子都可以成为秦王,甚至抗衡权相吕不韦,正统的力量可见一斑。
所以在赵王眼中,李牧不过是一个倚老卖老,借着自己的功勋与权势,违逆自己心意的权臣罢了。
所以说,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产生误会,便在于‘我不说,你不懂’。
双方互不了解,误会便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