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乌兹别克族的商业活动对促进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直到20世纪初,仍然不断地有安集延人迁入并定居新疆。这些人当中除了商人以外,还有一些农民、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
1987年7月2日,在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大南沟成立了乌孜别克民族乡。这是全国惟一的乌孜别克族民族乡。
乌孜别克族绝大多数从事商业、手工业。少数居住在新疆北部的乌孜别克族从事畜牧业生产。
乌孜别克族的口头文学非常丰富。
民间文学在乌孜别克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包括谚语、格言等。叙事长诗《帕尔哈德与希琳》等流传广泛。
乌孜别克族能歌善舞。舞蹈以动作轻巧、富于变化而闻名。民族乐器有独它尔和弹布尔。民间音乐的曲调婉转曲折,优美动人。”
正在这个时候,李导演推门进来了。
牛木林一看手表,马上就到3点半了,赶紧放下手中的书,跑去上班了。
下午,牛木林作为实习记者跟随正式记者杨根新去采访市委的一个会议。他卖力地提着沉重的摄像机箱子,到达会场以后立刻架上新闻钨光灯,然后寻找电源的插头,接通钨光灯的电路,为杨根新的拍摄提供照明服务。
杨根新拍完新闻图像以后,坐在会场最后面的椅子上吸烟休息。
牛木林拿出一个笔记本,认真地做着会议记录。
召集人宣布会议结束。牛木林赶紧起身收拾电线和钨光灯,然后拿起放在杨根新身边的摄像机,一边细细地观察,一边准备放进箱子里。
杨根新看到牛木林拿着摄像机,脸色顿时突变,严厉地制止道:“你别碰摄像机!”
牛木林莫名其妙地望着杨根新,感觉自己像鲁迅小说《祝福》中被禁止触碰祭祀用品的祥林嫂。
他停顿了一会,不解地问道:“我为什么不能碰?”
杨根新回答道:“新来的记者一年之内不允许使用摄像机,不能在新闻稿件上署名。这是电视台的规定!喂,张小芳,把你写好的稿子给我复写上一份撒。”
张小芳是广播电台派来采访会议的记者。她回过头来揶揄道:“你自己不会写稿子吗?怎么每次都要我的稿子?烦不烦人啊!”
杨根新尴尬地咧嘴一笑,腆着脸皮请求道:“行了撒。帮帮忙嘛。”
牛木林的心中感到十分的纳闷:这么简单的会议新闻稿,我就是闭上眼睛也可以马上写出来。杨根新为什么向别人索要呢?
牛木林下决心要当一名既会摄像又会写新闻稿的电视记者。
他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晚上在配电室值班的电工同时还在管理存放摄像机的机房,负责验收记者交回来的摄像机和给摄像机的电池充电。值班的3个电工当中除了赵刚、何险峰之外,还有一位年龄在50岁左右的吴师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