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尕勒莽和阿合莽带着瑙们的祖先来到循化的街子,在那里驻扎了下来。街子在循化县城以西10里的地方。它的南面是神圣的奥土斯山,北面是宽敞的黄河,四周都是肥沃的田园和庄廓,炊烟袅袅,杏红柳绿,花香果甜。街子是汉民和回民的叫法,瑙们撒拉话叫作阿勒提欧里,意思就是祖坟,因为尕勒莽和阿合莽的拱北在那里。附近还有一个常年流淌着甜水的骆驼泉。
大清朝廷为了加强管理,1730年在12工的中心——草滩坝修筑了一座土城,取名叫循化,设立了循化营,后来又改叫循化厅。循化一会儿归兰州府,一会儿又归西宁府,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地变换。
瑙们撒拉人的地名不像你们叫什么村啊、庄啊、沟的,一律叫作工。工是从干转变过来的。干是瑙们撒拉话,意思是城镇。最早的时候以循化县城为中心,分成12个工。城的西面是上6工:街子、草滩坝、查加、别列、查汉大寺、苏只;城的东面是下6工:清水、达速古、孟达、张尕、夕昌、乃曼,合起来就是撒拉的12工。
苏四十三领导新教群众举行反清起义失败后,大量的撒拉新教徒被官府杀害了,造成人口减少了很多。官府就把12个工合并成了8个工。当时,上4工有46个村庄,下4工有36个村庄,一共有82个村庄。
还有一些撒拉人逃难到附近的化隆县居住,逐渐形成了甘都工、卡尔岗工、上水地工也叫群科工、黑城子工也叫扎巴工、十五会工的外5工。卡日岗工的撒拉人和藏民在一起生活,受到他们的习惯影响,衣服都改穿藏民的了。
化隆的外5工和循化本地的8个工相加共计13个工。
瑙们撒拉人最擅长擀毡、织褐、打铁、凿石、制鞋,工艺比你们的考究多了,各式各样的样子都有。”
麦里哈插嘴问道:“这么说阿妈的手工一定是顶尖的,哪一天做一双鞋子给瑙们做个样子?”
韩索菲不满地斜视了一下麦里哈,说道:
“悄悄地干活。哪里来的这么多废话?”
麦里哈憨厚地笑了一下,不再吭气了。
韩索菲继续说道:
“刺绣、剪纸、窗花都是瑙们撒拉女人最擅长的手艺。
瑙们撒拉人十分敬重舅舅亲,说是‘铁出炉家,人出舅家’。可惜你们的舅舅都住得很远,没有功夫过来。将来有机会了,瑙带你们到循化、街子和孟达去看看。”
马希姆问道:“阿妈,听说撒拉人的歌曲好听得很,是不是呀?”
韩索菲的脸上立刻浮现出骄傲的神情来。她自豪地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