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迷”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244节

还好南瓜丰收了好几年,朱襄积攒了大量南瓜子,分发给秦国兵卒当药。

但就算南瓜子再多,也不可能让秦国下地的兵卒每日服用。朱襄只能让他们自己看看是否被血吸虫叮咬,然后再服用。

但有时候血吸虫入体的时候,人并没有感觉。

即便有血吸虫的危害,秦军对跟着朱襄一同种田的事也十分积极。

他们平时也屯田,谁没见过几只虫子?难道种地比上战场更危险吗?他们上一次战场,还不一定能获得额外赏赐。这次种地,他们能数着自己赚了多少。

朱襄也知道,如果以血吸虫病禁止秦军帮忙耕种赚取外快,对秦军而言是因噎废食。他只能提醒,尽量喝热水,及时服用南瓜子和大蒜,不要吃生食特别是越人最爱吃的蛙蛇……

不知道这些叮嘱能有多少用。

大概率秦国兵卒可能嫌弃麻烦,不会都照做。

特别是禁止秦国兵卒跟着越人吃蛙蛇,真是让朱襄操碎了心。

越人饮食习惯与中原人迥异,特别以蛇为上肴。

现代人都知道,蛇身上有一坨一坨的寄生虫,就算用高压锅炖煮都不一定能把寄生虫全都杀死。

但朱襄大概只能管住嬴小政不吃蛇,李牧、王翦他都管不住。因为这两个将军在征战的时候,抓到什么肉都会烤着吃。

朱襄只能叮嘱他们至少别生吃。

在古代生活,真是太难了。

几日后,吕不韦乘坐着战船威风凛凛到来,代表秦国与东瓯王商谈秦军帮忙屯田一事。

朱襄又带着秦军收拾了一次台风残骸,现在开始播种秋菽。

朱襄原本想补种水稻,但现在土壤盐碱度未知,他手中的水稻种子不一定合适;要修建能降低土壤盐碱度的水利需要大量时间,东瓯王不会给秦军这么多时间;水稻需要密集劳动才会丰收,以奴隶们的生产积极性,恐怕秦军前脚一走,他们后脚就粗放管理……

经过以上考虑,朱襄决定补种这个时代从南到北所有底层民众的救命粮——大豆。

大豆不怎么挑土地,粗放管理也有不错的收成,也易于存放。除了豆饭口感不好,几乎无可挑剔。

现在秦军的军粮中,也有一半是大豆。

除了秋菽,朱襄在靠近内陆的平原中也种了一些水稻、小麦、粟等作物。

他没有将土豆和南瓜留给东瓯人。如果这两种作物留给他们,之后东瓯贵族藏进深山里就更容易了。

虽然东瓯人如果有心,偷偷跑来吴郡偷南瓜和土豆很容易,但习惯渔猎的他们没有这个意识,也不敢贸然尝试没吃过的食物。朱襄不担心他们会来偷。

朱襄种植的秋菽,就是当地人经常种植的秋菽品种。

当地的品种,肯定最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只要经过比之前稍稍精细化的管理,就算以前种惯了的秋菽,结果也会比以前多许多。

朱襄的系统还没有激活的时候,也能让赵国的平民亩产翻倍。

朱襄在教导农奴们种菽时,还收集了当地的水稻、粟种子。

粟不仅是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因为容易种植,在南方水稻产区,也有许多人种粟。

东瓯人也常常食用粟。

至于水稻,这个可以说是“自古以来”了。

温州沿海平原上的原始水稻,都是耐盐碱的品种。

当南宋后南方大开发,水利发展,人力充足时,盐碱地被人工调节酸碱平衡,原始耐盐碱的水稻品种产量低,口感差,逐渐被淘汰,种上了被中原和长三角培育出来的高产水稻。这些耐盐碱的水稻品种就消失了,只在考古时发掘的腐烂甚至碳化稻种证明它们存在过。

依靠系统供给种子远远不足,即使工具简陋,朱襄也在着手培养杂交粮食品种。

现在趁着自己还年轻,还能四处走,朱襄收集了许多粮食种子。

两千年的粮食种子,是天然的杂交种子宝库。

朱襄购买了许多能在沿海平原上生长的稻种,回吴郡后与他手中从系统中抽出来的高产稻种杂交。

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不依靠系统也能获得良种。

如果他能做出成果,就能将经验和知识总结成书传给后世,总会有后人沿着他开辟的道路走下去。

朱襄购买稻种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有贵族将煮熟了的稻种卖给他。

以前越国这样诓骗过吴国,这个贵族可能是关于先祖的书读傻了,居然想诓骗秦国。

朱襄是亲自挑选种子,抓一把就看了出来。

当即朱襄就让人毫不客气地将这个贵族捆起来,与煮熟了的种子一同送往东瓯王宫,让东瓯王定夺。他没有跟着去东瓯王宫,继续购买种子。

朱襄选择了沿海平原不同地块的稻种,还准备去台州的沿海平原上再买一点。

东瓯王本来就在和吕不韦的商谈中处于下风,朱襄把人绑过来,吕不韦立刻翻脸,桌子一掀,不谈了。

“长平君对你们东瓯尽心尽力,甚至亲自下地为东瓯耕种。你们就是这么对待长平君?”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免费阅读全文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