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臂弩这种装备,年初冬天的时候,关羽这边总共也还不到三五千副。但这半年的相持期里,刘备阵营的将作监、下属五校等朝廷军工工场作坊可是产能全开努力生产。拖到现在,关羽已经有将近一万把神臂弩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沮授的相持战术,虽然在正面战场的军事考量上是正确的,但是却没算到刘备根本不怕跟袁绍相持种田。越是相持,刘备的新式武器量产装备优势就越大。
刘备的科技和生产力优势摆在那儿,就算当初靠1700万人口跟对面袁曹孙联军2300万人口对着种,刘备的总生产力还是明显有优势的,除非袁绍曹操也全面进行技术革命。
如此看来,许攸力劝袁绍速战速决,也不能算完全的昏招,因为真相就是袁绍不管是打还是拖,其实都没什么希望。不搞技术革命,其他都只是修修补补,只能是死中求活。
同时,因为是守城战,不用考虑士兵的机动性,弓弩手都不用挪窝阵地,站桩输出就行了,关羽甚至可以让弩兵们都穿上沉重的钢质胸甲和钢盔、嫌重就砍点原木放在城头上,让弩兵当凳子坐着放箭。
这种打法,倒是颇似后世一战时期、德军一度给固定火力点的重机枪手穿过八毫米后的钢甲、但因为钢甲太重,就让机枪手坐着打。
袁绍的弓弩手在对射过程中,死伤七八个,才有可能交换射伤一名关羽麾下的弩手,而且因为重甲的保护,除非是射中脸或者脖子正面,否则绝大多数都只是轻伤。
消耗战就这样打了三天,到六月二十八这天时,诸葛亮在下午战罢收兵的时候,巡视战场,忽然发现了一些问题——诸葛亮敏锐地注意到,沁水的水位有明显的下降了。
毕竟诸葛亮是天下少有的擅用水火等自然之力协助作战的神机妙算之士,沁水又兼了野王城北侧的护城河角色,他很难不注意到水位的变化。
不过,诸葛亮倒是没想到荀谌会异想天开地建议袁绍让沁水改道、确保破城后把关羽诸葛亮全军灭杀防止突围。诸葛亮还以为袁绍军只是在堵河蓄水、等将来水多了后直接放水淹城。
对于放水淹城,诸葛亮当然是不怕的,因为野王城卡住了沁水,野王以东的上游,袁军是没有战船的。将来就算野王被淹了,关羽有船只的优势,直接坐船弃城逃跑不就行了。
但是,诸葛亮敏锐地注意到一个别的异常:袁绍军如今是对着野王城的东南西三面都团团合围、疯狂打造全面完备的攻城器械,那架势完全就是要每个方向都主攻,没有佯攻。
但如果袁绍是要放水淹城的话,这样的准备就有点过了,因为水位暴涨之后,城东城西也有可能被淹没一部分,造在城外那些投石机阵地不也被淹了么?
所以,正常的做法,应该是袁绍在东西两侧只设置围堵营地,或者即使造重型攻城武器,也该是可以机动的,而非固定式。在城南则全力造最重型的攻城器械。
“莫非袁绍的决水淹城计划要酝酿很久?他在城东上游蓄水要蓄上十天八天的?所以才觉得为了中间这段时间的强攻、分摊防守方兵力,额外多造一些将来要被淹掉的东西也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