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往日,隔着汉江,汉阳铁厂上工的汽笛声如雷鸣一般传了过来,对于这与其它工厂截然不同的,更为响亮许多的汽笛声,汉口江畔一带居住的人们,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间,似乎已经习惯了,这老铁厂复工,对于绝大多数武汉人来说,都是好事,在许多老武汉人的眼中,这汉阳老铁厂,似乎和武汉城的红火有关连,打从汉阳老铁厂熄了炉,似乎武汉就没有过去的红火了,甚至一天天的衰败起来。
在汽笛响之前一小时,陶菊隐便就起床了,虽说一直的熬夜工作的习惯,可是他却习惯于早起,和往常一样,在起床后,简单梳洗一下,刷牙洗脸,不过只是几分钟的事情,随后,他便打开公寓的门,先看信,没有;然后再就是取出报纸来,扫了一眼散发着油墨味的报纸。虽说作为一名记者,不过他并没有看自己的文章,而是看其它的文章,当然,更多的时候,他是关注时事,毕竟,作为一个知名记者,因在“二次北伐”时,冒枪林弹雨发回大量战时消息,因其准确报道和深入评述分析,而赢得极高声誉,与天津《大公报》的张季鸾并称为中国报界“双杰”的他,对于任何时事新闻都颇为关注。
武汉的报纸同全国的一样,充满着各种倾向。倾向政府的报纸总会报道一些关于浙江、江苏省实施“二五减租”的消息,当然也免不了会有一些军队从江苏等地的调往赣湘以及在两省剿匪的新闻,当然免不了对政府的一些批评与建议;而倾向**的报纸,一定会有指责官员贪污、苏浙两省“二五减租”近乎夭折以及批评**不与日本决战的新闻,总之,各有各的说辞,各有各的立场,报纸从来都是如此,尽管报界号称“立场中立”,但实际上,报人却有自己的立场,他们的立场导致报纸的立场发生了变化,而对于陶菊隐来说,他相信自己一直都持以相对公允的立场。
不过或许正因为这种公允的立场,才会使得他受到很多来自外界的指责,似乎就没有多少人喜欢他,因为他从不会主动为任何一方说话,更多的却是善意的批评,不过,读者却喜欢他,因为他的文章立场非常公允。
终于在翻看了十余份报纸的新闻时事,政经新闻之后,他把视线投向自己的新闻——“汉阳铁厂重开与中国之意义”。
在新闻中陶菊隐非常难得的对北方公司以及管明棠个人大加赞誉,当然这些赞誉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拿事实说话,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点评汉阳铁厂复工对中国的益处。
“……民国20年,中国海关进口143348。8万关两,出口90947。6万关两,入超52401。3万关两,至今年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发展更为恶化,而今年中国外贸状况更进一步恶化,出口因各国经济危机锐减,但进口却有所增加,截止至11月,入超总值即超过民国20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